要的是第三个原因,那就是他看到的现实和想象的不一样,他无法解脱自我,所以选择另一种方式来避世。

    《明史·方孝孺传》记载:

    先是,成祖发北平,姚广孝以孝孺为托,曰:“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

    建文四年。

    朱棣攻入南京之前,姚广孝对朱棣说:“你攻下南京之后,方孝孺必定不愿投降,你不要杀了他,如果杀了方孝孺,天下读书人的种子就绝了!”

    当时正是朱棣攻打南京的关键时刻,朱棣答应了方孝孺(“成祖颔之”)。

    可是。

    后来朱棣入城,让方孝孺写诏书,方孝孺不写,朱棣一怒之下,杀了方孝孺,并灭其三族。这件事或许让姚广孝难以释怀。

    姚广孝生于元朝末期。

    在明朝初年已经成名,朱元璋在位31年,但姚广孝始终不为朱元璋效力,根本原因还是姚广孝不喜欢朱元璋“弑杀”的性格。

    如今。

    他辅佐朱棣登基,发现朱棣竟然是另一个“朱元璋”,这对姚广孝的内心打击很大。

    朱棣登基后,大功臣姚广孝申请回乡探亲,朱棣听闻后,备足了厚礼,派亲兵送姚广孝回苏州。

    姚广孝害怕太张扬,把亲兵留在苏州城外,只身一人入城。

    他欣喜入城,却失望而归。

    《明史·姚广孝传》记载:

    其至长洲,候同产姊,姊不纳。

    访其友王宾,宾亦不见,但遥语曰:“和尚误矣,和尚误矣。”

    复往见姊,姊詈之。

    广孝惘然。

    姚广孝家中已无旁人,只有一个同胞姐姐。

    他敲姐姐家门,姐姐听说是弟弟来了,却故意不给他开门。

    姚广孝无奈,只得去拜访昔日的好友王宾,不料,王宾也不见他。

    王宾隔着很远对姚广孝说:“和尚误矣!”

    姚广孝又重新来到姐姐家,结果被姐姐骂了一顿。

    这时,姚广孝内心一片茫然。

    也许。

    姚广孝靖难之役之前,是想建功立业的,但在朱棣登基之后,他看到近四年的战乱,导致生灵涂炭,百姓受苦,这让他开始怀疑自己的初衷。

    待到他回乡探亲后,姐姐和好友的态度让他彻底明白,他心心念念的帝王大业,或许真的是大谬!

    第三个例子。

    公元1418年(永乐十六年),当时朱棣已经迁都北京,姚广孝本不愿北上,但朱棣几次催促,姚广孝最终从南京来到北京,到北京后,姚广孝生了一场大病,最后竟然病危。

    在姚广孝弥留之际,朱棣亲自来到庆寿寺看望他。

    《明史·姚广孝传》记载:

    问所欲言,广孝曰:“僧溥洽系久,愿赦之。”

    溥洽者,建文帝主录僧也。

    看着84岁的老伙计即将离开人世,朱棣也一阵心酸,朱棣问:“少师,你还有什么心愿?”

    姚广孝回答:“溥洽被关了16年了,希望你能赦免他!”

    溥洽也是一位僧人,他曾是建文帝时期宫中的主录僧,传言只有他知道建文帝的去向。

    朱棣登基后,立即逮捕溥洽,严刑拷问,溥洽始终不愿意透露建文帝的消息。

    就这样。

    溥洽被关押了16年。

    这是姚广孝最后的遗愿,虽然朱棣有些为难,但他还是答应了这个求情。

    得知朱棣答应释放溥洽后,姚广孝强撑病体起身,“广孝顿首谢”,给朱棣磕头谢恩。

    接下来。

    朱棣又问:“少师还有什么心愿?”

    姚广孝默不作声,不久圆寂。

    溥洽被朱棣关押了16年之久,而且这个人很敏感,姚广孝之所以在弥留之际为他求情,是在忖度,只有在这个时候提出,朱棣才不会拒绝这个要求。

    佛心慈悲,姚广孝请求释放溥洽,不仅仅是因为“¨〃慈悲之心”。

    而是他打心里认为,溥洽之所以会沦落大狱,归根结底还是“靖难之役”造成的。

    而谋划“靖难之役”的,正是姚广孝自己。

    姚广孝临终之前救溥洽,是在完成心灵的自我救赎。

    姚广孝走了,留下了他许多传奇。

    然而。

    关于他的是非功过,并没有盖棺定论。

    嘉靖(明世宗)不让姚广孝配享太庙,乾隆(清高宗)不让姚广孝的著作进《四库全书》,就连明朝的部分官吏,也不认同姚广孝。

    明英宗时期。

    姚广孝的义孙去拜访苏州知府,他本以为会得到苏州知府的热情接待。

    不料。

    苏州知府一听到姚广孝三个字,就把客人拒之门外。

    此后数年,关于姚广孝的争议,一直存在。

    因为在帝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典藏华夏:我打造节目,对话古今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大肉大鱼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大肉大鱼并收藏典藏华夏:我打造节目,对话古今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