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9:改变了大明国运的靖难之役!

    此时。

    画面仍在继续。

    一道卷抽,在半空之中,缓缓打开,其中金光四溢。

    《明史·姚广孝传》云:

    道衍练兵后苑中。

    穴地作重屋,缭以厚垣,密甃翎甋瓶缶,日夜铸军器,畜鹅鸭乱其声。

    朱棣要想造反,除了兵源战马外,还有两样东西非常重要,那就是兵器。

    为此。

    姚广孝在燕王府的后院开始打造兵器,为了避免外人听见声音,他还特地在围墙内养了大量的鸡鸭鹅等家禽,利用这些家禽的叫声来遮挡打造兵器的声音。

    建文元年六月,朱棣命部将张玉、朱能等人迅速控制了北京城,然后召开誓师大会,宣布起兵。

    在誓师大会上,朱棣把自己身为太祖“嫡子”,如何忠于朝廷,朝廷又如何亏待自己说了一通,把将士们感动得稀里哗啦,都握紧兵器准备跟朱棣南下。

    没想到,接下来发生了变故。

    《明史纪事本末》记载“适暴风雨,檐瓦堕”。

    正在燕王起劲的时候,一场暴风雨来了,把燕王府的瓦片都吹落了。

    朱棣心中暗叫不好,难道上天是在警示自己不该造反。

    不仅朱棣这样想,他对面的将士们心里也在嘀咕。

    关键时刻,姚广孝出场了,姚广孝说:

    “殿下不闻乎?‘飞龙在天,从以风雨’。

    瓦坠,天易黄屋耳!

    姚广孝堪称“超级救场王”,他当着众人的面说,因为新龙出现,所以才有风雨。

    瓦片坠落,是因为燕王府要换上“黄瓦”了。

    在明朝。

    只有皇宫才能有个黄瓦,藩王只能用绿瓦。

    换上黄瓦,不言自明。

    姚广孝的这番解说,让现场又沸腾起来,军心大振。

    而身为统帅的朱棣,则暗自感激姚广孝。

    要不是有姚广孝,朱棣踏出造反的第一步后恐怕就没戏了。

    接下来。

    靖难之役爆发了。

    虽然建文帝派出的耿炳文、李景隆都未能取胜,但朱棣若想短时间内打败南军也不太可能。

    当时姚广孝年事已高,留在京城辅佐世子朱高炽(后来的明仁宗),但朱棣每逢战事,都必快马报给姚广孝。

    在东昌之战前,姚广孝给朱棣的信中写下“师行必克,但费两日”的预判。

    可是,这一战朱棣打得非常辛苦,南军中的盛庸和平安勇猛异常,朱棣麾下“靖难四名将”之一的张玉战死,朱棣也差点被活捉。

    东昌之战的失败,让北军有些怀疑人生,朱棣麾下的将士都很泄气。

    这时姚广孝告诉朱棣,我说过“师行必克,但费两日”,东昌的“昌”字不正是两个“日”吗?

    众将一听。

    原来老天早有安排,于是,重新振作起来。

    朱棣心中暗叹:关键时刻,还是老姚能提振军心!

    建文三年,朱棣的南下计划仍然没有达成,而建文帝正在集结各方兵力来对付朱棣。

    姚广孝认真分析局势,给朱棣一个建议,《明史·姚广孝传》记载:

    道衍语成祖:“毋下城邑,疾趋京师。京师单弱,势必举。”

    姚广孝的意思是说:此时南军都被建文帝派到北边来围剿你了,而南京周边正好空虚。

    我们不必在意一城一池,而应该甩掉朝廷的兵马,直捣黄龙。

    朱棣果然采纳姚广孝的建议,当年六月,朱棣从浦口攻入南京城,建文帝失踪,朱棣登基,改元永乐。

    从朱棣起兵,到朱棣夺位成功,道衍一直在朱棣的背后,用他的谋略支持着朱棣。

    所以,《明史》才会说:

    “道衍未尝临战阵,然帝用兵有天下,道衍力为多,论功以为第一¨ˇ。”

    从一介僧侣变成靖难之役的第一功臣,姚广孝堪称一代传奇。

    僧衣之下的姚广孝。

    朱棣登基那年,姚广孝已经68岁。

    朱棣封姚广孝为太子少师,并赐名“姚广孝”。

    朱棣劝姚广孝还俗,并赏赐姚广孝良田和美女,姚广孝却不同意。

    他上朝时穿朝服,下朝后立即换上僧衣。他不住少师府,反而住在寺庙中。

    姚广孝心中既然有抱负,好不容易实现了自己的抱负,为何不再展宏图呢?

    他为何坚持不脱僧衣呢?

    对此,后人普遍有两种看法:

    第一种看法,姚广孝淡泊名利,他是出家人,看淡了功名利禄,在功成名就后仍然以僧人自居,才符合他的性情。

    第二种看法,姚广孝害怕功高震主,他深知权力背后的险恶,所以选择激流勇退,以保全自己。

    其实,姚广孝之所以仍穿僧衣,有上述两个原因,但更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典藏华夏:我打造节目,对话古今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大肉大鱼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大肉大鱼并收藏典藏华夏:我打造节目,对话古今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