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午南京条约》签订后很快就登到了南京的报纸上,不过舆论热度并不高,因为此刻的南京,所有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一件事上。

    自朱承燶这位蜀王之后,已陆陆续续又有九名亲郡王宣布停领宗俸,并开始缴纳王田税。

    春江水暖鸭先知,官员们的政治嗅觉那是极其灵敏的,从这一条消息上他们就闻到了不对劲的味道。

    之前朱定燿放弃王田将之充公他们还不觉得如何,可现在王田带头纳税就让他们感到了压力。

    王田开始重新丈量纳税,那么他们这些官员的职俸田怎么办。

    要不要也重新丈量,然后开始纳税。

    有了这个担心,一时间所有人的目光都看向文渊阁。

    但此时此刻,内阁显然并没有打算立刻推行均税制,反而保持着沉默,只是在报纸上对一众藩王主动纳税的行为大加赞赏。

    而面对许多官员的试探性询问,陆远则是一问三不知,且不做任何表态。

    “现在舆论吵的火热,都说太师有意借着这件事推行均税制。”

    在一场小范围的聚会中,目前也已经融入进张四维这个圈子的李春芳在宴上主动提及这件事。

    “各位觉得如何?”

    升任工部侍郎兼总理淮河河道的潘季训闻言看向张四维。

    “子维,你觉得呢?”

    “我虽然在太师近前,但这件事太师到底是怎么想的,说实话我也不清楚。”

    张四维摇了摇头:“不过太师主动制止了宗亲王田充公的打算,改为纳税,我想应该是想要让宗亲带头,全国推动均税。”

    “如果太师确有此意,那咱们没什么好想的。”

    茅瓒言道:“发动翰林院和国子监的生员附议舆论,推动税制贯彻。”

    “先别急。”

    张四维拦了一句:“太师既然没有直接定策,也没有为这件事进行过研讨,那就是不希望大家因为这件事闹的太紧张,慢慢来,交给时间,让舆论再继续酦酵发酵,看看中下层的官员和那些还没有入仕的天下读书人的想法。”

    “说的有道理,那就再等等看。”

    ——

    陆远没有明确态度,官方上就不会有正式的公函,因此事情开始变得有趣了。

    一边是排着队开始停领宗俸,清丈田亩的宗亲王爷,一边是明面上沉默不言,私下里却不停串联交流意见的文官集团。

    这个节骨眼上,第一个表明态度的官员出现了。

    “启禀皇上,臣有本奏。”

    朝会之上,当例行公事上朝的朱载坖打算走个流程就宣布散朝时,一名官员走出班列,作揖上疏。

    南京知府李崇。

    “李卿有何事。”

    “臣所奏,乃南京府并下八县所有官员、吏员、生员之合词疏。”

    “哦?”

    朱载坖眉头一扬:“所奏者何事?”

    “臣等有感国家之艰,愿为社稷尽效微薄。”李崇跪地,将奏疏高举过顶:“南京府所有官员、吏员、生员已自发组织前往南京户曹呈报其各自职俸田、功名田数量,并愿意明年尹始,按照国家之税法、税制缴纳田税!”

    此话一出,殿内百官齐齐侧目。

    阶级叛徒出现了!

    朱载坖几乎是第一时间看向陆远,却见后者此刻坐在位置上眼帘微垂,仿佛入睡一般。

    “太师,太师。”

    “啊,臣在。”

    陆远惊醒看向朱载坖:“皇上有何圣训?”

    “适才李卿所言,太师可曾听见?”

    “臣惶恐,臣昨日睡得太晚,刚才不慎入睡,没有听清。”

    “太师为国辛苦了。”朱载坖随后看向李崇:“李卿再同太师汇报一遍吧。”

    “是。”

    李崇随后面冲陆远,又复述了一遍之前的话,等他说完,朱载坖这才继续询问陆远:“太师的意见呢?”

    “臣没有什么意见。”

    陆远看了一眼朝堂百官,言道:“皇上怎么说,臣便怎么做。”

    我怎么说?我让你死去你死不死?

    朱载坖被憋的没话说,只好看向徐阶和罗珵这两位内阁阁臣:“二位阁老的意见呢。”

    两人都看了一眼陆远,最后还是罗珵先开的口。

    “皇上,当年太祖定制,感念官员、生员为国报效,恐其因贫寒而贪墨,是故然不使其纳税,臣以为此制并无不妥,还是别做更改了。”

    徐阶则言:“皇上,这职俸田、功名田不纳税确实为太祖所定规制,不过臣倒是觉得纳税与否全凭个人之心,南京府官员一心为国,愿意为朝廷纾围解困,此心可表、此心可嘉,应予勉励,可以照准。”

    两人表达了截然不同的态度,倒是让百官一头雾水。

    怎么个意思,你俩这段时间没沟通过意见?

    不过很快百官就反应过来,这俩人搁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首辅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煌煌华夏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煌煌华夏并收藏首辅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