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报军功的奏本在台州拖沓了将近十天才算完成。

    这和陆远的预计差不多。

    对于这虚报军功的事,谭纶一开始是坚决不愿意的,不仅不愿意还将梁、沈二人骂了一个狗血淋头,即使二人晓明利害那也是毫无作用。

    陆远又坚决不愿意出面,二人就只能自己和谭纶谈。

    最后也是狠狠割了一大块肉才将谭纶劝住。

    倒不是说谭纶索贿,事实上谭纶一文钱都没有收。

    他这是摆谱呢。

    作为一个新来的知府,台州对谭纶来说就是一处完全陌生的地方,后面想要开展工作怎么都绕不开沈翰、梁凤这些個地头蛇、坐地户的支持,难得这次抓住了二人的把柄,哪能说放手就放手。

    这里说的割肉,是二人让出了在台州地界很大程度上的政治利益,确保了谭纶日后拥有绝对一把手的权威。

    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台州六曹的掌簿中,吏曹、户曹、刑曹三个关键位置都换了人,两个是谭纶从南京带来的随员、一个是就地提拔的新人。

    一下拿到这三个重要位置,谭纶便掌握了日后台州的人事、财政和司法权,便也就不怕扎不住跟脚了。

    当签属加盖着陆远、谭纶二人名字和公印的军情奏本离开台州后,陆远便向谭纶告了别。

    “子理兄,此间事毕,小弟也该告辞了。”

    “不在台州过个年?”

    “不了,还要回臬司衙门述职呢。”

    陆远一来确实是不好在台州逗留,二来也是因为虚报军功的事。

    倒不是说谭纶因为这事看不起陆远,虚报军功的事拖了那么久,谭纶除了要借着这件事为自己争取在台州的话语权之外,自然也会去请示他背后的人。

    南京吏部尚书张治。

    这件事的干系很大,影响也不只是台州一个地方,谭纶是君子不是傻子,该有的政治头脑还是有的,自然会请示。

    故而,谭纶很大可能或者说已经知道了陆远的政治背景。

    严党。

    如此一来,谭纶和陆远便天然有了距离,当然政敌、仇敌现在谈不上,但做朋友也只能是私下,官面上便不合适了。

    陆远能感受到来自谭纶的疏远感,又哪里再好继续于台州逗留,索性提前告辞,带着岳长林和几百名臬司衙门的兵直接拔营北上回杭州。

    赶等陆远回了臬司,便被按察副使胡荣拉进了公事房。

    后者神秘兮兮的开口。

    “伯兴,最近的事你都知道了吗?”

    陆远初有些茫然,但很快就回过神来,知道了胡荣想说的是何事。

    “胡副使指的是藩司衙门那?”

    “左右两位蕃台都调走了。”胡荣压着声音说道:“一去四川、一去河南,都是贫瘠之地,这也算是受了鲁发忠的连累。”

    四川天府之国、河南天下之中,但比起这个时期的浙江来说,说是贫瘠之地确实不过分。

    陆远没有急着接话,而是转身去给胡荣添上一杯茶,自己顺手拿出后者珍藏的狮峰龙井也给自己斟上一杯。

    “唔,好茶。”

    还没喝进嘴里,只是闻茶香陆远便赞出一句。

    胡荣忍着肉疼炫耀:“那是,一年到我手里的可就半斤,我这一直珍藏着自己都不舍得喝。”

    “胡副使您还有半斤,像下官这身份,那是连味都闻不到。”陆远啜饮一口,只觉说话都带着三分香味:“好茶叶就这么点,怎么也不够分的。”

    胡荣刚打算开口顺话,立马反应过来。

    这哪里是在说茶叶,是说事呢。

    林云同、谢兰调走之后,空出了左右布政使两个位置,可是这两个位置不是说让浙江的官员排队上位的。

    浙江是全大明最富裕的省,北京、南京两个中央多少官员盯着,够分吗?

    陆远从来不敢奢望在这次浙江官场变动的过程中占到便宜,所以才说味都闻不到。

    反应过来后,胡荣笑了笑:“是啊,好茶叶就那么点,哪里够分,我能有这半斤就该知足了,多了还要费心思给上峰那送点,送谁不送谁又都是学问,倒不如就守着这半斤,总算还能过过口福。”

    “副使这话说的在理。”

    陆远悠哉悠哉的享受,丝毫不着急的说道:“正所谓偷得浮生半日闲,人间有味是清欢,下官此去台州三个月,那真是做梦都想着回杭州来享清福。

    台州那地界的光景您是没看到,岂是一个乱字了得?在那领兵掌权,还不如在这衙门里当个闲差来的舒服呢。”

    胡荣嘿嘿一笑:“伯兴老弟也太随性了吧,这可不像一个年轻人。”

    “下官这都是肺腑之言。”陆远喝舒坦了,将茶碗往桌上一放,拿出一块绢帕擦擦嘴角,举止间那叫一个斯文儒雅,又言道:“就说这次台州,鲁发忠折腾出一堆烂摊子,最后藩司衙门吃了挂落,南京那头还得替浙江操心,剿个倭,哪一块都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首辅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煌煌华夏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煌煌华夏并收藏首辅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