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输入输出全部正常,高振东为自己点了个赞,这个BIOS全是他用最底层机器语言的二进制指令,一点一点搭起来的,老费功夫了。

    虽然过程中,用了汇编做辅助,可是汇编到二进制指令的编译,全靠他人工查表,如果不是系统对他的全面强化,估计这活儿短时间他一个人还真干不下来。

    为什么不用汇编编译程序?原因很简单——还没有这东西,还等着他编呢,而没有BIOS,他就没法在计算机上编程实现汇编编译程序,很绕是吧,就有一点儿先有蛋还是先有鸡的那個味道。

    从0到1,就是这么困难。

    接下来,就是汇编编译程序、循环值守的基本工作环境、文本编辑器了。

    有了这三样东西,晶体管计算机就能比较方便的用起来了。

    文本编辑器,高振东准备用类似vi的编辑器,vi是一个在Unix/Linux下广泛使用的命令行文本编辑器,只能编辑字符,不能控制字体,不能对段落进行复杂排版。

    其很多操作在高振东前世读书的时候看来非常反人类,其实那正是计算机和操作系统诞生早期,因为计算机系统的简陋和原始,而不得不妥协的结果。

    举个简单例子,后世简单的鼠标选取一行,然后Ctrl+C复制的操作,在vi里是完全通过方向键和指令组合来完成的,因为最早vi诞生的时候,没有鼠标。

    但是就是这个东西,已经算得上是纯文本界面下最好的编辑器了,尤其在1959年这个时候,那就可以说没有之一。

    好在高振东前世上汇编语言的时候,曾经一时兴起,自己实现过一个简单的类vi编辑器,也就是靠这个,他才被他的指导老师看中,大二结束就进了老师的课题组。

    得益于被系统强化过的超级脑袋,他对这个东西记得非常清楚,正好8080和他前世汇编语言教材所用的汇编语言兼容度很高,要想写个类vi,花不了太多功夫。

    汇编语言的编译程序实现起来就简单了,严格说来,汇编语言的每个指令,都是最底层的机器语言二进制指令的助记符,两者基本上是一一对应的,要实现,其实原理上和查个表的区别不大。

    高振东对自己近段时间的成果很满意,他挥挥手,把整套东西全部收进了存储库里,这套宝贝现在可不能让人看见。

    高振东南屋窗外,一个人影在那里躲了很久,听着里面“嘀......嘀......嘀......哒......哒......哒......”,人影的脸上神色变幻,等到听见高振东打开南屋的门进了客厅,才小心的向四合院里面方向退去。

    第二天早上,高振东正在奋笔疾书,这项目管理的书改编起来实在是太花时间了。

    就在这时,一个他很久不见的人来找他了。

    林连伟,他的同班同学,关系不错,毕业后去了十二机部的一个研究院。

    高振东又惊又喜:“连伟,你怎么有空来我这儿了?”

    林连伟道:“不瞒你说,今天是想向你取经的。”

    高振东倒也没觉得奇怪,同学之间相互请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两人聊了聊各自参加工作后的一些事情,然后林连伟把自己的问题提了出来:“振东,你们轧钢厂的高温环境比较多吧?”

    高振东点点头:“不少,你想问什么?”

    “那降温你们应该有所研究吧?”

    “降温?降什么的温?钢板?”林连伟这个问题有点儿没头没尾,高振东也只能捡着自己熟悉的说。

    林连伟的工作有保密要求,不能直说,想了想,他组织了一下语言,用尽可能明白的话向高振东描述。

    “一个不大的器件,要降到比环境温度更低,甚至说越低越好。”

    这还是没说完整啊,高振东只好尝试着问。

    “液冷?”

    “不行,不能浸泡。而且就算走散热片,全套液冷重量也大了。”

    “风冷?”

    “不行,降不到环境温度以下。”回答这一句的时候,林连伟心中想的是,风倒是大,但是非但降不到环境温度以下,反而会有气动加热。

    “液氮?”

    “成本高,不耐存储,可靠性差。”

    “半导......”不对,这个不能问,这东西1960年左右才出现,而且半导体制冷片的热端还是要散热的,这样搞就成了达文西的太阳能手电筒,完全的废物了。

    高振东想了想,试探着问:“要求体积小重量轻?”

    “对,还要高可靠,不耗能,耐存储。”

    “耐存储?存多久?是要重复使用?”

    “存几年吧,一次性。”

    “固定使用?”

    “移动。”

    这些要求,有点像什么来着?听着有点耳熟。

    高振东仔细想了想现在的年月,再想想他去的是十二机部的研究院,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四合院:我边做科研边吃瓜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打小就清澈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打小就清澈并收藏四合院:我边做科研边吃瓜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