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建国以后所成立的土地制度被称为井田制,土地被分为公田和私田,公田属于王室诸侯所有,田地被按照方块化成若干小块,周围有界碑,中间有一条水沟,看起来像一个井字,因此得名为井田制度。而除了井田以外的小块土地还有新开的土地,都被称之为私田。

    而周朝又把百姓分为国人和野人以及奴隶三种,国人指的是生活在城邑中的人,这些人有一定的政治地位,要向国家按时交税,各国选拔官员征集军队大多是从国人中选取,这与古罗马时代的公民有异曲同工之妙。

    国人的政治地位并不低,西周末年爆发过著名的国人暴动,当时的国人联手将周厉王赶出了宫殿,加速了周王朝的衰落。

    野人指的则是居住在城邑外面村落中的人,这些人没有任何政治地位,不过有人身自由,是负责维持、耕种井田制度的人,各国在征集军队的时候,也会从野人里选拔一些军队。而奴隶则是三者中最惨的,奴隶没有任何地位,更没有自由,等同于会说话的牲口,西周的制度如同一个金字塔一样等级森严,泾渭分明。

    公田由王室诸侯分配给自己的臣下耕种,由领主治理下的国人监督野人进行耕种,这些井田不得被买卖和转让,并且还要向领主缴纳一定的供赋,周朝时期,王室的主要税收就是来源于公田的税赋。私田可以买卖转让,也不用缴纳任何赋税,因此久而久之,许多领主钻起了法律的空子,大量耕种私田,并开垦了许多荒地,这导致了公室的收入直接大减。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在周顷王时期,还出现过天子驾崩以后公室无钱安葬,以至于堂堂天子要跑去鲁国索钱的极端例子。

    于是为了防备这种局,公元前594年既鲁宣公15年,鲁国为了增加国家税收,率先进行了税制改革,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按亩纳税,并放宽土地自由买卖制度,称为初税亩,而后各国群起效仿.

    由于田地的大量增加,所需的劳动力严重不足,仅靠野人已经不够了,因此,许多土地领主将自己的奴隶投入到土地中去和野人一同耕种,以此缓解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久而久之野人和奴隶长时间混居,双方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最终两者都成为了领主的雇农。

    值得一提的是一部分野人依靠种地,积累了大量财富,因而超过了不少国人,而不少国人因为经营不善,不得不将手中的前途买卖,以至于竟然沦落为野人的佃户,结果国人和野人的泾渭也开始变得模糊不清。

    而当时的国家为了刺激生产,经常会给一些粮食产量丰厚的雇农给予大量赏赐,一些奴隶可以借此恢复自由之身,而且后来国家征集军队也不再限于国人,就连奴隶也会被征入军队,奴隶只要在战场上立功就可以脱离身份,恢复自由之身。因此奴隶的数量大大减少,华夏由奴隶社会逐渐转变为封建社会。

    尽管鲁国在实行初税亩法后,遭到了许多批判,例如烂改古制破坏礼法,儒家更是对这种制度嗤之以鼻。但初税亩更加适合社会制度,符合了社会发展的需要。他瓦解了奴隶社会确保了封建制度的建立,符合大势潮流。

    等到了战国晚期,井田制度已经完全崩溃,就连绝大多数儒家弟子也绝口不提恢复井田制。

    长平之战时,大量百姓为了逃避兵役以及糊口,纷纷选择逃亡到外乡,趁着百姓们离开田亩荒废,赵胜以及赵国许多公族,依靠自己的势力将邯郸城外百姓们的田亩收为己有。

    此时井田制度已经废除,雇劳大量增加,贵族们雇佣着平民以及自己的奴隶,在城外修建了大量村落庄园,路旁的土地大多数都已经种上了麦苗。

    即便是人手不足,还有许多土地荒废着,黑心的贵族也不会把这些土地还给那些可怜的百姓,而是想方设法的让百姓为他们打长工,并通过手段逐步将百姓沦为自己手中的奴隶。如果找不到那么多百姓为他们种地,贵族宁愿将土地荒着,也不送还还给百姓耕种。

    于是,神奇的一幕就出现了,邯郸道路两旁有些地方的填土中长满了绿油油的麦子,有些地方土地则生满杂草,无人打理。

    人马又向前行进了一段路程,路旁的灾民已经越来越多,而且这次大部分灾民都是从城里往外走,因为家乡的土地已经被贵族们圈占,他们无处可去只得再次逃荒。

    而在驰道的两侧,驻守着大量兵丁严防百姓们涌上驰道,或者是去破坏地里的庄稼。为了震慑百姓,这些士兵个个挎弓持剑,甚至连战车都横在了路边,最离谱的是在后面通往邯郸的路上还有百余个帐篷,将通往邯郸的道路封死,不允许灾民们再向前一步。

    见到了这一幕后,田秀立马命人把驻守在此处赵军的将领叫了上来。一个将军模样打扮的人立即来到田秀车前行礼:“卑职曹最,拜见武安君!”

    田秀指了指路旁的士兵:“谁让你们驻守在这里的?你们为什么不让百姓们进城?”

    曹最拱手说道:“末将是奉了丞相的命令,说严防这些百姓们入城闹事,扰乱城内秩序。”

    赵胜是赵国的丞相,在地位上要比他高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战国帝业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君子于役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君子于役并收藏战国帝业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