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不借粮秦兵不却,是秦之计重而齐之计过也,且赵之与齐,屏藩也,犹唇之有齿也,唇亡则齿寒,今日赵之败,明日必惠之以齐,夫将救赵,高义也,却秦兵,显名也,不务此而惜粟,为国之计过也!”

    说话的周礼看起来已经60多岁,发须皆白,看起来是一副年老糊涂的样子。

    但是周礼说出的这番话可不糊涂,周礼这番话的意思就是,大王不如把粮食借给齐国,如果不借的话秦国是不会从赵国退兵的,让我们不借粮食给赵国这是人家的计策,我们真的不借那就中了秦国的计。

    赵国相对于齐国是抵挡秦国的屏障,我们真的看赵国玩完,下一个就该轮到我们自己了,我们现在救赵国是从天下大义的角度出发,而且还能让齐国在六国扬名,您如果吝惜一点粮食,那简直就是误国!

    周礼这一番话说的鞭辟入里,令人深思。

    而且由周礼说出这番话和田秀说出这番话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周礼是齐国的大司田,掌管着农事,相当于今天的农业部长。在封建时代农业始终处于第一位,能当上农业部长,那绝对是深得信任,属于是齐王的近臣。

    周礼这种齐王的自己人主张去救赵国,对齐王和齐国的朝臣来说,说服力要比田秀这个“外人”大的多。

    “周子之言有理啊!”王座上的齐王建,这时也忍不住发出感慨。

    其实话说到这个地步,只要不是后胜那种被秦王用钱砸傻了的,都能想明白齐国该救赵国了。

    赵国玩完下一个肯定就是齐国,齐国要是也玩完了,对他们这些齐国权贵有什么好处?

    就算是为了自己,他们也应该赞成救援赵国。

    于是,一大群齐国的朝臣都纷纷附和周子,主张救赵。

    当然,还是有相当一部分人被秦王用金钱蒙蔽了双眼力主不可借粮救赵,比如后胜,后胜这种人是典型的鼠目寸光,他们只注重眼前的利益,不会看得长远。

    打个比方,在45年鬼子投降前两天,还有人卖身投靠鬼子,这种人和后胜一样,他们并不是认不清形势,相反他们比任何人看的都清楚。但是内心的贪欲蒙蔽了他们的眼睛,也战胜了他们心中仅剩的理智。

    原历史上,秦国要灭齐国时,齐国的主力居然被布置到了北面,而南部防御形同虚设。

    是谁做出了如此无脑的布置?不言而喻。

    这个人或许不是后胜,道理却是相通的,齐国灭亡对他们有好处吗?当然没有,可是在利益面前,他们还是出卖了齐国。

    秦王用糖果裹着毒药贿赂像后胜这样的权臣,在明知有毒的情况下,他们还是毫不犹豫的吃下了秦王的毒糖果,哪怕明知会毒发,这些人也义无反顾。

    田秀看着短视的后胜,无奈的摇了摇头,也不知道原历史上齐国灭亡之后,他的下场如何?

    依着始皇的凉薄,后胜这种人的下场估计好不到哪去。

    此时大殿上,后胜和周子已经分裂成了两派,双方对于是否借粮救赵这个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辩驳,两方人吵得面红耳赤,一时间竟谁也说服不了谁。

    现在的场面好比是一场辩论,当两方谁也说服不了谁时,就需要裁判来决定谁说的更有道理,而这个裁判自然就是齐王建跟君王后了。

    果然,当两方人谁也无法说服谁时,都把目光转向了上面坐着的齐王建。

    齐王建面对着分成两派的朝臣,只感到一个头两个大。

    许多年来齐王建都生活在母亲的庇护下,他很少会独立的处理朝政,像今天这种场面,齐王建从未遇到过。

    一时之间齐王建有些不知所措,他将一个求助的目光看向身后的君王后。

    君王后看着齐王建向自己投来求助的眼神,并没有贸然表态,而是问道:“大王之意如何?”

    这明显就是在考验齐王建了,君王后很想让齐王建自己拿个主意,哪怕这个主意拿错了也不要紧。

    在众目睽睽之下,大家耐着性子等了半天,结果齐王建嘴里只蹦出一句话:“孩儿全凭母亲做主!”

    君王后的心一下掉进了冰窟窿里,拔凉拔凉的!

    只是拿一个主意这么简单的小事,齐王建都要来问自己,要是今后自己不在了,他又该去问谁呢?

    “依着老妇看,此事事关重大,老妇还要再想上一想!”君王后将目光意向田秀,道:“使君,请你暂且回去,容我齐国君臣考虑一下,明日给你答复,你看如何?”

    借粮的确不是小事,君王后要跟朝臣们商量一下也很合理。田秀在行完一礼后,就告辞离开了。

    田秀一走,刚安静下来的齐国朝臣又吵翻了天,大家都嚷嚷着尽快让太后拿个主意出来。

    至于为什么不让齐王拿,君王后让他拿了呀,他拿得出主意?

    “你们都不要吵了!”君王后扶着额头,焦虑的说道:“二三子且去,朕今晚要好好想想!”

    一句话,我现在也拿不定主意,大家先散会吧,有事明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战国帝业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君子于役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君子于役并收藏战国帝业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