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0章 去向未来?(1/2)
相对于思考社会变迁,世界未来走向这些比较宽泛的问题,曾凡更愿意深入研究微观世界的演变规律。
从搬到城外居住开始,他在这个世界的研究已经持续了三年多时间,对于大部分原子的外在特性也有了很多的了解,研究出的各种聚合物材料不计其数,但是他的意念场对单个原子的内部,仍然无法深入感知。
在他的意念场中,原子的内部仍然是程序黑盒一样的存在,他可以通过外部各种操作,精确控制单个原子的位移,提高或者降低原子能级,与其他原子组成多种形式的化合键,达到他想要的效果。
可是原子的内部对他来说,始终是未知的存在,无法一窥其中究竟。
根据他学习过的物理知识,原子绝大部分的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上,而原子核的直径通常只有原子直径的不足万分之一。
原子核周围绝大部分的空间都被体积更加微小,小到人类所有科学手段无法准确测量的电子所占据,已知的所有观测手段都会造成被观测电子产生能级跃迁,导致电子的位置和速度不能同时被测量,电子在原子核周围的位置也只能以概率的形式来表述。
在他的意念场感应中,一个个坚实无比的原子,现有理论却告诉他,感应到的都是假象,这些看似实体的原子,其实内部大多数地方都空空荡荡,反差着实有点大。
通常情况下,人眼能识别的最小尺度在零点一到零点二毫米之间,相当于一个芝麻粒的十分之一宽度,或者一根头发的直径,再小的尺度,不借助仪器人眼很难识别。
经过长时间的锻炼,曾凡的意念场能感应到的最小尺度达到了零点一纳米左右,一纳米等于一千皮米,他可以勉强感应到几十皮米的尺度,这也是不同原子之间形成金属键或者共价键的最小尺度,可以近似理解为原子的直径。
无论是质量最低的氢原子,还是质量超过氢原子近两百倍的金原子,在他的意念场感应里尺度差别都不大,几十皮米都在他的感应误差范围内。
占据原子绝大部分质量的原子核的尺度,比几十皮米的原子还要缩小万倍,而填充原子周围绝大部分空间的电子,理论尺度比原子核还要再缩小万倍以上,实际尺度可能更小。
等比例放大后,原子核对比原子就相当于他们中学操场上放一粒大米,对他当前意念场的感应精度来说,还是一个遥不可及的距离。
曾凡的意念场感应能力需要再提升万倍以上,才能勉强感应到原子核的存在,此外就是原子核内部广阔的空间,想要感应到电子的存在,他的意念场感应能力还要在此基础上再提升万倍以上。
这些是根据现有科学理论进行的推测,他的意念场显然是违反现有理论的存在,不然也无法解释他为何能同时精确操控万万亿数量级的个体,虽然他对原子的操控仍然以电磁力为主,可是他意念场以纳秒的时间间隔,同时操控这么多原子,本身就是违反常识的存在,必然是一种特殊的能量在起作用。
三年多的摸索曾凡一直在锻炼意念场微观操控能力,每天都在进步,以当前提升的速度,再有一千年他或许能感应到原子核的存在,这个速度以他的性格都感觉实在太长了。
他的意念场是基于假设中的时空颗粒而存在,本身可以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而他之所以进步缓慢,可能根本原因还在于他自身的认知局限,既有的时间观念束缚了他的思维,意念场这种特殊的存在,提升的关键因素还在于他的认知能力。
如果认知不能产生突破,量变再多也不会产生质变,可能他就算真的锻炼一千年原子操控,仍然还在原地踏步。
有了这样的想法后,如何突破现有关于微观世界的认知,就成了曾凡首要考虑的问题,想要形成完整的认知,他需要对原子内部的状态,有一套能自圆其说的理论架构。
现有的基于量子场论构筑的粒子物理标准模型,排除了引力的存在,就算是已有的理论框架全部正确,也还做不到自圆其说。
标准模型中关于六十多种基本粒子的特性,许多设定过于牵强,实在难以让他信服。
更何况这个理论建筑在大量假设的基础上,标准模型的大部分粒子现有科学仪器无法监测到,只能根据对撞机获取的海量数据在各种限定条件下,通过复杂的演算才能得出来,可靠性存疑。
数以万计的精英科学家,耗费了不计其数的资金,几十年的时间才构筑起来的理论体系,当然没那么容易被推翻。
曾凡内心对于这套理论将信将疑,可是他也没有更完善的理论提出来,应该正是这种认知上的缺陷,导致了他的意念场迟迟不能突破。
他可以实现意念场穿越时空,入侵无数人的大脑,却无法对微观的物质世界有更深入的感应,这种认知错位的感觉偏偏让他无可奈何。
想到了穿越时空,曾凡的脑中忽然冒出一个念头,按照他的时空颗粒理论,时空位面是由无数时空碎片有序的关联构成,理论上可以有无数个时空位面同时存在,时空位面的产生和湮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从搬到城外居住开始,他在这个世界的研究已经持续了三年多时间,对于大部分原子的外在特性也有了很多的了解,研究出的各种聚合物材料不计其数,但是他的意念场对单个原子的内部,仍然无法深入感知。
在他的意念场中,原子的内部仍然是程序黑盒一样的存在,他可以通过外部各种操作,精确控制单个原子的位移,提高或者降低原子能级,与其他原子组成多种形式的化合键,达到他想要的效果。
可是原子的内部对他来说,始终是未知的存在,无法一窥其中究竟。
根据他学习过的物理知识,原子绝大部分的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上,而原子核的直径通常只有原子直径的不足万分之一。
原子核周围绝大部分的空间都被体积更加微小,小到人类所有科学手段无法准确测量的电子所占据,已知的所有观测手段都会造成被观测电子产生能级跃迁,导致电子的位置和速度不能同时被测量,电子在原子核周围的位置也只能以概率的形式来表述。
在他的意念场感应中,一个个坚实无比的原子,现有理论却告诉他,感应到的都是假象,这些看似实体的原子,其实内部大多数地方都空空荡荡,反差着实有点大。
通常情况下,人眼能识别的最小尺度在零点一到零点二毫米之间,相当于一个芝麻粒的十分之一宽度,或者一根头发的直径,再小的尺度,不借助仪器人眼很难识别。
经过长时间的锻炼,曾凡的意念场能感应到的最小尺度达到了零点一纳米左右,一纳米等于一千皮米,他可以勉强感应到几十皮米的尺度,这也是不同原子之间形成金属键或者共价键的最小尺度,可以近似理解为原子的直径。
无论是质量最低的氢原子,还是质量超过氢原子近两百倍的金原子,在他的意念场感应里尺度差别都不大,几十皮米都在他的感应误差范围内。
占据原子绝大部分质量的原子核的尺度,比几十皮米的原子还要缩小万倍,而填充原子周围绝大部分空间的电子,理论尺度比原子核还要再缩小万倍以上,实际尺度可能更小。
等比例放大后,原子核对比原子就相当于他们中学操场上放一粒大米,对他当前意念场的感应精度来说,还是一个遥不可及的距离。
曾凡的意念场感应能力需要再提升万倍以上,才能勉强感应到原子核的存在,此外就是原子核内部广阔的空间,想要感应到电子的存在,他的意念场感应能力还要在此基础上再提升万倍以上。
这些是根据现有科学理论进行的推测,他的意念场显然是违反现有理论的存在,不然也无法解释他为何能同时精确操控万万亿数量级的个体,虽然他对原子的操控仍然以电磁力为主,可是他意念场以纳秒的时间间隔,同时操控这么多原子,本身就是违反常识的存在,必然是一种特殊的能量在起作用。
三年多的摸索曾凡一直在锻炼意念场微观操控能力,每天都在进步,以当前提升的速度,再有一千年他或许能感应到原子核的存在,这个速度以他的性格都感觉实在太长了。
他的意念场是基于假设中的时空颗粒而存在,本身可以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而他之所以进步缓慢,可能根本原因还在于他自身的认知局限,既有的时间观念束缚了他的思维,意念场这种特殊的存在,提升的关键因素还在于他的认知能力。
如果认知不能产生突破,量变再多也不会产生质变,可能他就算真的锻炼一千年原子操控,仍然还在原地踏步。
有了这样的想法后,如何突破现有关于微观世界的认知,就成了曾凡首要考虑的问题,想要形成完整的认知,他需要对原子内部的状态,有一套能自圆其说的理论架构。
现有的基于量子场论构筑的粒子物理标准模型,排除了引力的存在,就算是已有的理论框架全部正确,也还做不到自圆其说。
标准模型中关于六十多种基本粒子的特性,许多设定过于牵强,实在难以让他信服。
更何况这个理论建筑在大量假设的基础上,标准模型的大部分粒子现有科学仪器无法监测到,只能根据对撞机获取的海量数据在各种限定条件下,通过复杂的演算才能得出来,可靠性存疑。
数以万计的精英科学家,耗费了不计其数的资金,几十年的时间才构筑起来的理论体系,当然没那么容易被推翻。
曾凡内心对于这套理论将信将疑,可是他也没有更完善的理论提出来,应该正是这种认知上的缺陷,导致了他的意念场迟迟不能突破。
他可以实现意念场穿越时空,入侵无数人的大脑,却无法对微观的物质世界有更深入的感应,这种认知错位的感觉偏偏让他无可奈何。
想到了穿越时空,曾凡的脑中忽然冒出一个念头,按照他的时空颗粒理论,时空位面是由无数时空碎片有序的关联构成,理论上可以有无数个时空位面同时存在,时空位面的产生和湮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