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4章 质疑和触动(2/2)
,表面上高声支持,心里则是不以为然。
没想到局势扭转来的这么快,其实刚开始听到消息,谢迁对皇帝梦到五百年后的说法也是心存疑惑,可是后来收到刘健、谢迁两位大学士给他写过来的信后,他也不得不信了。
不相信也没有更合理的解释,皇帝自己没有承认见到神佛,可是写出来的书籍是实实在在的,尽管他还没有收到书籍,可是只从信里描述的众多新奇理论就知道无法作假,尤其是亲眼见到几艘大船的变化后,他也变得坚信不疑了。
谢迁虽然比李东阳、刘健年龄小,可是中进士比较早,他和两位大学士都担任过皇帝的侍讲,又长期担任京官,入阁辅佐皇帝多年,可以说是看着皇帝长大的,也是朝中接触皇帝最多的几个大臣了。
他们也亲历了三年前皇帝那场大病,见证了皇帝前后的种种变化,皇帝还是那个皇帝,可是前后行事作风完全不同,见到过五百年后的情景,也确实是最说的过去的解释。
以前他们三位内阁大学士名义是辅政,实际上朝中大小事务都是他们商量决定,皇帝很少质疑他们的决策,大多数时候只是替他们的决定背书而已。
现在皇帝把大部分行政权力下放到内阁,六部官员也加入内阁,让内阁实际上继承了过去丞相的权力,皇帝自己都不上朝了,可是朝中官员反而都成了皇帝政策的执行者。
无论是去年一战平蒙古,解决困扰大明一百多年的边患,还是改革京察制度,惩处大批腐败官吏,还是派自己南下的种种动作,无不是出自皇帝的亲自推动。
通常情况下,人的思想转变总是有迹可循,可是皇帝的前后转变也就是在几天之内,更准确的说,就是那次大病留下遗诏之后。
谢迁和刘健、李东阳三个人亲身经历前后的全部过程,也曾私下讨论皇帝的变化,对此,他们是乐见其成的。
朝廷政策的种种弊端,是他们经常讨论的内容,可是身在其位,勉力维持都已经很难了,想要刷新朝政,改革种种弊端,他们都有点力不从心。
不是他们舍不得头上的乌纱帽和身后的名誉,而是这种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成功的希望渺茫,一旦失败,立马天下大乱,那种情况绝不是他们想看到的。
现在,这种改革由皇帝亲自推动就不一样了,皇帝是天下共主,又有了荡平蒙古的功绩加持,再加上如今展示的神迹,可以想见,以后改革的阻力将会大为减少,任何人、任何势力想要阻拦都将是螳臂当车,不自量力!
没想到局势扭转来的这么快,其实刚开始听到消息,谢迁对皇帝梦到五百年后的说法也是心存疑惑,可是后来收到刘健、谢迁两位大学士给他写过来的信后,他也不得不信了。
不相信也没有更合理的解释,皇帝自己没有承认见到神佛,可是写出来的书籍是实实在在的,尽管他还没有收到书籍,可是只从信里描述的众多新奇理论就知道无法作假,尤其是亲眼见到几艘大船的变化后,他也变得坚信不疑了。
谢迁虽然比李东阳、刘健年龄小,可是中进士比较早,他和两位大学士都担任过皇帝的侍讲,又长期担任京官,入阁辅佐皇帝多年,可以说是看着皇帝长大的,也是朝中接触皇帝最多的几个大臣了。
他们也亲历了三年前皇帝那场大病,见证了皇帝前后的种种变化,皇帝还是那个皇帝,可是前后行事作风完全不同,见到过五百年后的情景,也确实是最说的过去的解释。
以前他们三位内阁大学士名义是辅政,实际上朝中大小事务都是他们商量决定,皇帝很少质疑他们的决策,大多数时候只是替他们的决定背书而已。
现在皇帝把大部分行政权力下放到内阁,六部官员也加入内阁,让内阁实际上继承了过去丞相的权力,皇帝自己都不上朝了,可是朝中官员反而都成了皇帝政策的执行者。
无论是去年一战平蒙古,解决困扰大明一百多年的边患,还是改革京察制度,惩处大批腐败官吏,还是派自己南下的种种动作,无不是出自皇帝的亲自推动。
通常情况下,人的思想转变总是有迹可循,可是皇帝的前后转变也就是在几天之内,更准确的说,就是那次大病留下遗诏之后。
谢迁和刘健、李东阳三个人亲身经历前后的全部过程,也曾私下讨论皇帝的变化,对此,他们是乐见其成的。
朝廷政策的种种弊端,是他们经常讨论的内容,可是身在其位,勉力维持都已经很难了,想要刷新朝政,改革种种弊端,他们都有点力不从心。
不是他们舍不得头上的乌纱帽和身后的名誉,而是这种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成功的希望渺茫,一旦失败,立马天下大乱,那种情况绝不是他们想看到的。
现在,这种改革由皇帝亲自推动就不一样了,皇帝是天下共主,又有了荡平蒙古的功绩加持,再加上如今展示的神迹,可以想见,以后改革的阻力将会大为减少,任何人、任何势力想要阻拦都将是螳臂当车,不自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