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院士通过往洞里注射氩气、液态钠,让液态钠吸收聚变产生的热量,然后拿去烧开水发电,每天炸那么几颗氢弹,就能利用这些热量发出大量的电。”

    “大家千万别觉得离谱,实际上以我们的工程能力和技术,这个方案理论上完全可以实现,只不过这个方案还是过于简单粗暴了点。”

    “它虽然不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来维持核聚变,但能量的转换效率比较低,会浪费大量的核燃料,除非可控核聚变的其他路线都被堵死了,同时能源问题非常严峻,否则大概率不会采用这个方案。”

    “不过全球的科学家也一直在通过继续缩小反应装置,激光点火之类的方法,来优化核爆聚变电站惯性约束方案。”

    “现在惯性约束装置的方案非常多,结构也千奇百怪,但它本质上的工程结构原理,大家都非常熟悉,那就是汽车上的内燃机!”

    “只不过它换了一种燃料,同时相较于内燃机,它需要极高的能量密度和精确的对称性来实现压缩,工程、材料等技术难度非常大。。”

    介绍完惯性约束后,康驰又放出了一张图。

    “了解完惯性约束和磁约束后,磁化靶聚变大家应该就很容易理解了,这种结合了磁约束和惯性约束的聚变装置,最早是由枫叶国的科学家提出来的,图片上的就是通用聚变公司最初的磁化靶聚变原型机。”

    “它其实就是在球形托卡马克装置外面,加了一圈蒸汽锤,通过蒸汽锤推动球体里面的液态金属,对装置内的氘氚等离子体进行加压,从而达到发生聚变反应的条件。”

    “同时聚变反应也会产生中子,中子又能够与液态金属中的锂发生反应,生成更多的氚,从而达到聚变反应不断延续的目的。”

    “这个设计看起来很完美,但其实还有很多问题。”

    “最大的问题,就是液态金属不好控制,它在装置里面像水一样,很难让它均匀铺开,然后压缩等离子体。”

    “为了解决这個问题,通用聚变公司设计了第二代装置,把球形托卡马克换成了圆柱形,让它转动起来产生离心力,于是液态金属就均匀地铺满了四壁。”

    “这样不但可以让液态金属更均匀地压缩等离子体,蒸汽锤的速度也不再那么苛刻,这可以大幅度地提高整个装置的能效比。”

    听到这里,立即有个女学生举手提问道:“这种聚变的点火方式不是要把压力集中到一个点吗?圆柱体加压的话,最后不是成了一个柱子,分摊了压力吗?”

    听到这个问题后,康驰不禁满意地点了点头,

    看来还是有学生在听的同时也在思考的……

    “其实很简单。”

    康驰直接放出了下一张图片。

    “这就是他们的二代装置劳森机器-26,他们通过控制程序,让两极的活塞速度快一点,中间的慢一点,就能实现接近球状的压缩了。”

    那个提问的女生顿时恍然大悟,

    只觉得科学家的脑子,是真的是好使……

    随后她又追问到:“既然枫叶国在磁化靶聚变的技术路线上,暂时处于领先的位置,您又看好这个路线……”

    “那您觉得他们有可能成为第一个让可控核聚变,达到商业化程度的国家吗?如果我们要在这个路线上追赶的话,有可能赶得上他们吗?”

    康驰听后忍不住问了句:“你是新闻系的学生?”

    女孩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笑。

    难怪了,

    这问题一听就很有炒作的噱头,

    而问出这种问题,基本上算是新闻记者的职业本能了……

    “很抱歉,我不是预言家。”康驰用不带任何情绪的语气说道,“科研本身也带有点运气成分,所以这个问题我也不能给出准确的答复。”

    “其实不管是什么样的方案,在设计之初的时候,大家可能都觉得是完美的,但只有通过真正的实验之后,才能得到最终的答案,而通常来说,实验都是充满意外和挑战的。”

    “磁化靶聚变也是一样的,它是最近几年才兴起的聚变装置,我认为它仍有许多理论和工程技术问题需要解决。”

    “目前通用聚变公司的二代机还在建造中,如果他们进展足够顺利,真的按照计划在走的话,今年年底就能实现超过1亿℃的聚变点火,明年达到科学能量的盈亏平衡,也就是1的Q值。”

    “而他们的最终目标,是每次压缩等离子体耗费14兆的能量,并产生704兆焦的能量输出,也就是5.9的Q值。”

    “如果他们真的成功了,那确实够勉强达到初步商用化的标准……只能说祝他们好运吧。”

    接下来康驰又回答了几个学生的提问,这堂公开课终于缓缓的落下了帷幕。

    视频结束后,钟维坚依然呆呆地握着手机,

    他沉思了足足好几分钟后,才深深地叹了口气道:“磁化靶聚变的工程难度,绝对不是1+1这么简单,不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科技强国从升级镜头开始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五星造事包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五星造事包并收藏科技强国从升级镜头开始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