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外扬威有关,能与邓遐战个旗鼓相当,哪怕只是凭借武勇,就能使军中将士折服。

    杜胄跟随邓遐出城相迎,哪怕事情过去了许久,可杜胄只要一见到邓羌,就觉得浑身不自在,总会让他想起自己在安定城外不自量力的向邓遐请战,最终自取其辱。

    桓熙也察觉到了杜胄的异样,他当着一众将佐把杜胄招呼到身旁,拍着他的肩膀,笑道:

    “莫非杜将军依然为安定之事耿耿于怀?

    “要知道,应远(邓遐)在襄阳时,曾下水斩杀为害一方的恶蛟。

    “而破胡(邓羌)能与应远打成平手,你败在他的手上,为何还要觉得耻辱?”

    杜胄闻言,这才彻底消除了心里的芥蒂。

    毕竟邓羌手下留情,没有伤他的性命,杜胄内心还是感激邓羌的。

    邓羌同样感激的看向桓熙,他献城投降桓熙以来,桓熙就将他纳入了亲信将佐之列。

    目前,能够算得上桓熙亲信将佐的人不多,王猛、权翼、朱序、邓遐、桓伊、沈劲、邓羌等七人,以及一位名叫郗超的编外人员。

    自从有了王猛辅佐,桓熙几乎都将郗超忘到了脑后,若非郗超时常与他写信,说起南方发生的大事,这位曾经的桓熙麾下第一亲信,都快要在桓熙心中查无此人了。

    当然,在给郗超的回信中,桓熙还是会时不时的吐露对他的思念之请。

    王擢、杨初得知桓熙兵出陇山,占据清水,连忙由天水郡治上邽县东出,其中王擢率兵三万,杨初率兵四千,共计三万四千人,屯驻于略阳县。

    略阳县位于略阳川水与渭河的交汇处,略阳川水又称清水河,发源于清水县陇山。

    王擢、杨初移师略阳,也是为了防备桓熙沿河谷南下。

    而桓熙也正有意与二人在略阳打一场会战。

    按理来说,桓熙完全可以授意朱序在与仇池的边境上驻军,逼迫杨初回援。

    但好不容易引蛇出洞,哪有将人吓跑的道理。

    陇南属于山地,仇池之所以能够存系到现在,也与地势易守难攻有关。

    桓熙既然有意全取关陇,自然不会放过盘踞陇南的仇池国,与其让杨初退回去,依山而守,自己带着将士攻山,倒不如在略阳摧毁仇池的有生力量。

    晋军并未在清水停留,第二天便沿着河谷南下。

    正当陇右大战即将打响的时候,王擢求援的使者这才带着桓熙的檄文,来到凉州。

    “竖子安敢欺我!”

    张重华将抄写有桓熙檄文的纸张撕得粉碎。

    胸口起伏不定,盛怒难消。

    王擢的使者趁热打铁,请求张重华出兵救援。

    且不说桓熙的这篇檄文激怒了张重华,就算没有这道檄文,王擢已经归附自己,张重华焉能见死不救。

    但究竟该以何人为将,张重华陷入了犹疑之中。

    若是换了以前,那也不用多想,直接拜谢艾为将,相信他必能如之前一般,不负自己的期望。

    可如今二人的关系出现了裂痕,谢艾都被打发去了酒泉,镇守西陲。

    姑臧城中,也流传着谢艾因此心怀怨恨的流言,这当然是出自王猛的手笔。

    用间也是军事手段之一,否则《孙子兵法》也不会有《用间篇》的存在。

    倒不是桓熙、王猛畏惧谢艾,而是明知道谢艾是当世名将,而他与张重华之间又起了嫌隙,桓熙、王猛自当多加利用,以使前凉舍弃谢艾,改用他人。

    张重华自然也听说过那些流言,难免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他自觉如果自己是谢艾,在立下这么多的功劳后,却遭受如此对待,必然会心生怨恨。

    因而,对于是否以谢艾为将,张重华实在难以决断。

    只是桓熙出兵秦州,太过紧要,群臣纷纷请求张重华重新起用谢艾。

    正当张重华架不住群臣相请之时,他的庶出兄长,长宁侯张祚冷笑道:

    “莫非凉州无人,就离不得谢艾不成,长此以往,只怕凉州军民只知有谢艾,而不知有大王。”

    王猛不曾派人收买张祚,但并不妨碍张祚出言阻止谢艾再度为将。

    张重华大惊失色,俗话说,功高震主,谢艾目前就是这样的情况,哪怕他什么都没做,落在张重华的眼里,都是不容忽视的威胁。

章节目录

东晋:我的权臣父亲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钓鱼能手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钓鱼能手并收藏东晋:我的权臣父亲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