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1章 南洋话事人(2/3)
里找准位置,一个不威胁别人又不可或缺的位置。
爪哇岛也能满足他的这个需求。
香料。
这里盛产香料,有香料群岛之称。
他只需要为大明体系内的国家提供香料,就能确保日子过的很滋润。
对于他的这个选择,老朱也没说什么。
这个儿子谦恭下士、博学多识,喜好风雅之道,不喜俗务。
这一点大家都是知道的,而且也没人指责什么。
朱橚的喜好,确实有点不登大雅之堂。
至少对皇族来说,有点上不了台面,属于是不务正业。
当然,现在朱橚登上了行业巅峰,情况又不一样了。
朱檀的喜好则不然,这是妥妥的贤王格调,放在任何时期那都是值得夸赞的。
所以,当朱檀表明自己的追求之后,老朱很爽快的就把爪哇岛封了给他。
而且因为朱檀在辽东坐镇过几年,鲁王府也是有一定基础的。
所以他的封国起点更高。
也不用担心会被国相府夺权之类的。
甚至国相府都是以他鲁王府的原班人马为主组建的。
朝廷配备的官吏,都去了中下层。
也因此,在到达爪哇岛之后,只用了半个月时间就初步安置下来。
并且建立了上下通达的秩序。
就在他雄心勃勃,准备放手大干一场的时候,一场天灾袭来。
暴风,前所未有的大风暴来袭,海浪能有数丈高。
水桶粗的树干都被拦腰吹断。
之前暂时堆放在外面的各种物资,在大风里犹如纸片一般飞舞着飘向远方。
躲在低矮的小屋里,看着这一切,朱檀心中犹如在滴血。
比起物资上的损失,他更担忧的是迁徙来的百姓。
不知道要损失多少人。
等等……他猛的回头打量起这低矮的小屋。
发现在狂风里竟然能保持不散架,为主人提供最后的庇护。
这一刻,他全懂了。
原来不是傅安小气,而是太负责了。
这时他脑海里不禁浮现出,陈景恪经常说的一句话,因地制宜。
“因地制宜……因地制宜……原来这才是因地制宜……”
这一刻,他似乎悟到了很多。
暴风刮了一天一夜才停歇,居住地已然一片狼藉。
看着这一切,大家心中不禁生出沮丧之感,很多人甚至失声痛哭。
朱檀却召集所有人,开了一场会议。
他将自己能想到的鼓舞人心的话,全都说了一遍。
鸡汤管不管用不知道,但他这个主心骨没有乱,确实有助于稳定人心。
尤其是他最后宣布,会在这里树立一块石碑,记录今天发生的一切。
供后世纪念瞻仰。
这是一剂强心针,激发了大家的斗志。
之后各级官吏出动,组织百姓和军队进行救灾。
最后统计下来,有一百三十八人死于大风,四百余人受伤者。
至于财物的损失……他们带过来的财物,九成损失一空。
尤其是粮食,损失更大。
“如果没有外来援助,最多二十天我们的粮食就要耗尽。”
听到这个消息,朱檀的眉头紧紧皱起。
别的事情都好办,独独不能没有吃的。
于是他下令,一边派人去淡马锡、楚国求救,一边派出军队捕猎,派出水手去捕鱼。
尽可能的延缓粮食的消耗。
但粮食不足的消息根本就瞒不住,本就沉浸在悲伤里的百姓,这下彻底慌了。
再也没有心思去干活。
这次就算朱檀舌灿莲花都没用。
朱檀首次感受到,什么叫无能为力。
作为亲王,他的人生太顺了,就算有困难也从来都没有慌过。
因为他知道,再大的困难,找老头子哭一哭就都解决了。
可现在,他没地方哭,也不能哭。
作为一国之主,他要是哭了,人心马上就能散的一干二净。
他首次感受到,肩负一国的压力。
也隐约感受到了,自家老头子和大哥承受的压力。
深吸口气,他眼神里的软弱和惶恐慢慢消失,最终只剩下坚毅。
现在,轮到我来肩负一国百姓了。
如果朱元璋看到这一幕,想必会非常的欣慰。
然而……困难并不会因为决心就消失不见,粮食问题依然笼罩在所有人头顶。
不解决这个问题,就无法安定人心。
就在朱檀绞尽脑汁的思考,如何拼凑一些食物的时候,一个人出现在他面前。
这个人他非常熟悉,就是当初为他们引路的淡马锡使者。
那使者带着他来到一处空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爪哇岛也能满足他的这个需求。
香料。
这里盛产香料,有香料群岛之称。
他只需要为大明体系内的国家提供香料,就能确保日子过的很滋润。
对于他的这个选择,老朱也没说什么。
这个儿子谦恭下士、博学多识,喜好风雅之道,不喜俗务。
这一点大家都是知道的,而且也没人指责什么。
朱橚的喜好,确实有点不登大雅之堂。
至少对皇族来说,有点上不了台面,属于是不务正业。
当然,现在朱橚登上了行业巅峰,情况又不一样了。
朱檀的喜好则不然,这是妥妥的贤王格调,放在任何时期那都是值得夸赞的。
所以,当朱檀表明自己的追求之后,老朱很爽快的就把爪哇岛封了给他。
而且因为朱檀在辽东坐镇过几年,鲁王府也是有一定基础的。
所以他的封国起点更高。
也不用担心会被国相府夺权之类的。
甚至国相府都是以他鲁王府的原班人马为主组建的。
朝廷配备的官吏,都去了中下层。
也因此,在到达爪哇岛之后,只用了半个月时间就初步安置下来。
并且建立了上下通达的秩序。
就在他雄心勃勃,准备放手大干一场的时候,一场天灾袭来。
暴风,前所未有的大风暴来袭,海浪能有数丈高。
水桶粗的树干都被拦腰吹断。
之前暂时堆放在外面的各种物资,在大风里犹如纸片一般飞舞着飘向远方。
躲在低矮的小屋里,看着这一切,朱檀心中犹如在滴血。
比起物资上的损失,他更担忧的是迁徙来的百姓。
不知道要损失多少人。
等等……他猛的回头打量起这低矮的小屋。
发现在狂风里竟然能保持不散架,为主人提供最后的庇护。
这一刻,他全懂了。
原来不是傅安小气,而是太负责了。
这时他脑海里不禁浮现出,陈景恪经常说的一句话,因地制宜。
“因地制宜……因地制宜……原来这才是因地制宜……”
这一刻,他似乎悟到了很多。
暴风刮了一天一夜才停歇,居住地已然一片狼藉。
看着这一切,大家心中不禁生出沮丧之感,很多人甚至失声痛哭。
朱檀却召集所有人,开了一场会议。
他将自己能想到的鼓舞人心的话,全都说了一遍。
鸡汤管不管用不知道,但他这个主心骨没有乱,确实有助于稳定人心。
尤其是他最后宣布,会在这里树立一块石碑,记录今天发生的一切。
供后世纪念瞻仰。
这是一剂强心针,激发了大家的斗志。
之后各级官吏出动,组织百姓和军队进行救灾。
最后统计下来,有一百三十八人死于大风,四百余人受伤者。
至于财物的损失……他们带过来的财物,九成损失一空。
尤其是粮食,损失更大。
“如果没有外来援助,最多二十天我们的粮食就要耗尽。”
听到这个消息,朱檀的眉头紧紧皱起。
别的事情都好办,独独不能没有吃的。
于是他下令,一边派人去淡马锡、楚国求救,一边派出军队捕猎,派出水手去捕鱼。
尽可能的延缓粮食的消耗。
但粮食不足的消息根本就瞒不住,本就沉浸在悲伤里的百姓,这下彻底慌了。
再也没有心思去干活。
这次就算朱檀舌灿莲花都没用。
朱檀首次感受到,什么叫无能为力。
作为亲王,他的人生太顺了,就算有困难也从来都没有慌过。
因为他知道,再大的困难,找老头子哭一哭就都解决了。
可现在,他没地方哭,也不能哭。
作为一国之主,他要是哭了,人心马上就能散的一干二净。
他首次感受到,肩负一国的压力。
也隐约感受到了,自家老头子和大哥承受的压力。
深吸口气,他眼神里的软弱和惶恐慢慢消失,最终只剩下坚毅。
现在,轮到我来肩负一国百姓了。
如果朱元璋看到这一幕,想必会非常的欣慰。
然而……困难并不会因为决心就消失不见,粮食问题依然笼罩在所有人头顶。
不解决这个问题,就无法安定人心。
就在朱檀绞尽脑汁的思考,如何拼凑一些食物的时候,一个人出现在他面前。
这个人他非常熟悉,就是当初为他们引路的淡马锡使者。
那使者带着他来到一处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