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因为身处乱世,所以在场众人无不追怀太平盛世。

    在此之前,对于大汉是如何一步步流落到如今的境地,文武们各自有各自的看法。

    有人认为是曹操有篡逆之意,有人认为是盖因董卓之乱,同样也有人认为祸起十常侍与黄巾,更有大胆一点的直接指认桓灵二帝。

    但如今一个名为世家的庞然大物出现在他们的视线里。

    这个东西被大汉孕育,大汉最终又被他吞噬,王孙子弟在它的上面宴台高筑莺歌燕舞,被敲骨吸髓的百姓在它的下面沉沦哀嚎。

    而刘备也不禁低声问出了自己的疑问:

    “假若光幕中的我等没有失败,是不是便不会有此遗毒百年之祸患?”

    孔明很想点头,但最终还是摇摇头。

    世祖光武皇帝时,定然是清楚并且领教过世家之祸的,不然也不至于辞后废后辞太子等等诸多事情,对当时的光武皇帝来说他已经做到了自己认为的最好。

    刘备反倒是不见多少气馁之色,瞧着光幕眼含自信:

    “我不如孔明智慧过人忧虑数百年以后,但只要能败曹贼,想来这天下无论如何都是要比那魏晋好一些的。”

    孔明轻笑,拱拱手:“亮愿追随主公,定天下平豪强开民智,不至于令其遗毒百年。”

    庞统有点羡慕,也一起拱手道:“统愿追随主公,献才智出谋计,灭江东鼠辈,讨篡汉逆臣!”

    张飞抓耳挠腮,最终还是放弃:

    “兄长,俺也一样!”

    ……

    李世民顺着光幕的讲述慢慢回溯,最终哑然:

    “一切皆因科举未糊名?”

    不糊名方有行卷之风,而论起来人情往来以及家底雄厚,寒门素身子弟自然不是士族大姓的对手。

    士族大姓成功的将科举这个被后世盛赞的东西,拖到了他们所熟悉的领域里,然后彻彻底底的击败了作为对手的寒门。

    他们为大唐的垮塌也出了一份力量,而最终崩塌的大唐也将他们埋入尘烟。

    最让李世民皱眉的便是那行卷最终带来的朋党:

    “好一个座主与门生。”

    李世民品味了一下冷笑道:

    “豪强大姓到世家门阀,再到这士族大姓,欲与朕共天下乎?”

    “彼辈不死,朕心难安!”

    长孙皇后轻轻拍着李世民的手背让他不要太过激动,免得待会儿脑袋疼起来又哼哼唧唧。

    房玄龄与杜如晦一脸的司空见惯,对他们来说这位陛下今天经历了大起大落,如今有撞到手心的必不手软。

    而且光幕此前还说过此时正是那大姓衰弱的时候,也确实算是下手的好时候。

    只是……房杜二人偷偷交换一个眼色:

    这五姓七望里,也是有陇西李的吧?

    魏征倒是头一次领会这一遭,此时只感觉犹如一股冰风扑面而来,寒意彻骨,呆立当场。

    而房玄龄与杜如晦则双双出列,这两位俱是老臣,已经称得上心有灵犀。

    陛下都如此说了,那科举糊名几乎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

    因此房杜二人主动领了制定科举新规的工作。

    李世勣与尉迟敬德也纷纷表态,若是那大姓欲闹事,愿领兵前往。

    不过对此李世民倒是摆摆手觉得无须担心:他们最好能闹事。

    此事揭过之后李世民再次出言嘲讽自己这个子孙:

    “这李林甫之言,若是真信了,那便是个痴愚之辈。”

    “若是猜出蒙蔽而毫无动作,那便是个庸昏之辈!”

    当然还有一个更可怕的可能,那便是虽然猜出来了受到蒙蔽,但因为这宰相权势滔天故而不敢妄动。

    如此一来李世民的心情反而更加躁郁,只感觉这晚唐之史仿佛一条囚索,绑缚的他动弹不得。

    而看着最终出现的黄巢这个名字,李世民面色冷冷:

    晋朝门阀造孽,方有八王之乱,永嘉之祸。

    这唐朝士族造孽,又造出来个灭了他们的黄巢。

    真就一点长进也无?

    【唐朝的门阀士族逐渐适应了科举,但反过来说,科举也对门阀完成了最后一波改造。

    他们开发出来的行卷这一套玩法,有一个很重要的点就是“以京兆为贵”。

    毕竟不管你是要送礼结党,还是要行卷内定科举名次,再或者单纯只是为了参加科举。

    不管以上哪一项,住在京城肯定都是要比在地方上方便的。

    而在这个过程中,唐朝的门阀士族逐渐表露出了三个特点:

    即中央化、城市化、以及非军事化。

    汉朝和晋朝的的世家大族基本都是“双家”,即用乡下庄园这个“家”来产生财富,再用财富去换取京城的“家”来获得权力。

    对这两个朝代的世家来说,乡下大庄园里的土地、佃农、部曲、门客等才是他们强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剧透历史:从三国开始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冷泡茶加冰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冷泡茶加冰并收藏剧透历史:从三国开始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