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潞王殿下,最近一直忙着跟熊廷弼把人拉到了街上游街。”冯保面色还算平静的俯首说道。
朱翊钧疑惑的说道:“就只是游街吗?他现在这么老实了吗?”
“陛下,这个…”冯保低声说道:“殿下,弄了一百多辆车,上面挂了八百多人,每天游一次,以陈绳为首的死囚要游两遍。”
声势浩大的游街活动,专门划定了时间和街道,进行周期性的游街,目的就是为了震慑宵小,有些事儿干了,就会被朱翊镠如此对待。
“虽然听起来很过分,当然也确实很过分,但是对于潞王而言,这不算太过于出格。”朱翊钧锐评潞王的行为,给出了一个非常中肯的评价。
这件事非常过分,但放在一个没人能够约束,也不太能克制自己的绝对自由人——潞王身上,似乎也不算太过分。
“去一封信,就给潞王写一个问号。”朱翊钧决定去封信,看看潞王殿下是不是在偷偷的给朱翊钧憋了个大的。
“臣遵…”
“陛下,京师急报!”一个小黄门一个门槛摔之后,将京师送来的奏疏,呈送御前。
朱翊钧打开奏疏看了两眼,瞪大了眼睛看着冯保说道:“潞王,真的是搞出了好大的动静啊。”
这一次朱翊钧承认,潞王搞的动静真的挺大。
冯保还没领旨,潞王在京师胡作非为,又让百官们忍无可忍无计可施,请求皇帝回京的奏疏就已经到了御前,皇帝闲的没事南巡个屁,回家把这王爷关进潞王府里,永远不要放出来了!
朱翊钧手中这本奏疏是礼部尚书沈鲤、兵部尚书曾省吾发来的,沈鲤痛斥了潞王的行为,不过也是信实奏闻,不偏不倚的将潞王干的事儿,明明白白的告诉了皇帝陛下。
沈鲤是个骨鲠正臣,和曾省吾一样的极端保守派,虽然联名奏疏对潞王的行径,进行了全面的批判和否定,但是奏疏最有意思的地方就在于,沈鲤、曾省吾没有请陛下回去的意思。
话里话外的意思,让陛下往京师下个圣旨,训诫一二就足够了,怎么着也要做做样子,给天下群臣看看,也就是说,即便是在极端保守派的沈鲤和曾省吾眼里,潞王做的还不算太过分。
过于严厉的斥责只会引起潞王的逆反心理,让潞王更加变本加厉,两位保守派的意见是:差不多得了。
事情倒也是简单,朱翊镠在京师胡闹,一些翰林院的翰林们就看不下去了,联合了士林中诸多笔正,开始撰写文章批评朱翊镠的出格行为,本来翰林们的想法是我制造舆论风力,让你朱翊镠投鼠忌器,不敢太过于过分。
这也算是老招数了,大明国朝的传统。
朱翊镠哪里受过委屈?朱翊镠更不要什么面子,他连春秋史断都不用顾忌,他也没干什么太出格的事儿,他就是把翰林院所有的翰林给扔进了北镇抚司,还是觉得不解气,又送到了西山煤局干活去了。
专门找了宦官、缇骑看着,甚至自己亲自前去,这些翰林,每天干不够活儿,统统不能吃饭。
人在饿的时候,就只有饥饿这一个烦恼了。
这些个御史言官们,终于忍不住,要连章上奏解救这些翰林的时候,朱翊镠下了令,说:现在这些翰林们还是地面劳动,再有人逼逼赖赖,就把翰林们送地下作业去,这劳动惩罚,只有等皇帝陛下回京后,才会解除,且等着吧。
御史言官是大明皇帝的耳目之臣,过分针对,容易伤到骨鲠正气,也容易让言路堵塞,朱翊镠也不为难这些个御史言官,他为难翰林,你越救,我就越为难他们。
这些个读了一辈子书的老学究们,哪里受过这份罪?这一番折腾直接要了半条命,再胡说八道,真的把潞王惹毛了,整条命都没了。
朱翊镠就是不肯松口,不肯放翰林们回去,干不完就是不给吃饭,闹出了好大的动静来,士林骂又不敢骂,反抗也无法反抗,因为这些翰林真的到井下,真的会死,而潞王殿下,根本不在乎他们的死活。
事情就尬在这里,所以百官们只能请陛下回京,让潞王收了神通。
“哈哈哈,李幼滋上奏说,他就没见过这么混的主儿。”朱翊钧笑容满面。
恶贯满盈朱翊镠,确实混蛋了点儿,但作为对照组,力度正正好,懵逼不伤脑。
“陛下,这圣旨…”冯保询问圣意,这么多年了,冯保揣摩圣意的本事基本已经丧失了,陛下有话直说,所以冯保不用猜。
“还写个问号。”朱翊钧笑着说道:“非常普通。”
朱翊钧认为潞王做的还不够过分,多大点事儿,就吵到皇帝面前来,根本没什么必要。
大明皇帝南巡也是休假,但有些京堂处置不了,或者需要皇帝亲自过问的奏疏,还会送到大明皇帝的手里。
朱翊钧打开了绥远总督潘季驯的奏疏,这本奏疏由潘季驯和忠顺夫人一起上奏朝廷。
束水攻沙和蓄清刷黄,是潘季驯治理黄河的总纲常,一直沿用到新世纪,依旧是这个思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朱翊钧疑惑的说道:“就只是游街吗?他现在这么老实了吗?”
“陛下,这个…”冯保低声说道:“殿下,弄了一百多辆车,上面挂了八百多人,每天游一次,以陈绳为首的死囚要游两遍。”
声势浩大的游街活动,专门划定了时间和街道,进行周期性的游街,目的就是为了震慑宵小,有些事儿干了,就会被朱翊镠如此对待。
“虽然听起来很过分,当然也确实很过分,但是对于潞王而言,这不算太过于出格。”朱翊钧锐评潞王的行为,给出了一个非常中肯的评价。
这件事非常过分,但放在一个没人能够约束,也不太能克制自己的绝对自由人——潞王身上,似乎也不算太过分。
“去一封信,就给潞王写一个问号。”朱翊钧决定去封信,看看潞王殿下是不是在偷偷的给朱翊钧憋了个大的。
“臣遵…”
“陛下,京师急报!”一个小黄门一个门槛摔之后,将京师送来的奏疏,呈送御前。
朱翊钧打开奏疏看了两眼,瞪大了眼睛看着冯保说道:“潞王,真的是搞出了好大的动静啊。”
这一次朱翊钧承认,潞王搞的动静真的挺大。
冯保还没领旨,潞王在京师胡作非为,又让百官们忍无可忍无计可施,请求皇帝回京的奏疏就已经到了御前,皇帝闲的没事南巡个屁,回家把这王爷关进潞王府里,永远不要放出来了!
朱翊钧手中这本奏疏是礼部尚书沈鲤、兵部尚书曾省吾发来的,沈鲤痛斥了潞王的行为,不过也是信实奏闻,不偏不倚的将潞王干的事儿,明明白白的告诉了皇帝陛下。
沈鲤是个骨鲠正臣,和曾省吾一样的极端保守派,虽然联名奏疏对潞王的行径,进行了全面的批判和否定,但是奏疏最有意思的地方就在于,沈鲤、曾省吾没有请陛下回去的意思。
话里话外的意思,让陛下往京师下个圣旨,训诫一二就足够了,怎么着也要做做样子,给天下群臣看看,也就是说,即便是在极端保守派的沈鲤和曾省吾眼里,潞王做的还不算太过分。
过于严厉的斥责只会引起潞王的逆反心理,让潞王更加变本加厉,两位保守派的意见是:差不多得了。
事情倒也是简单,朱翊镠在京师胡闹,一些翰林院的翰林们就看不下去了,联合了士林中诸多笔正,开始撰写文章批评朱翊镠的出格行为,本来翰林们的想法是我制造舆论风力,让你朱翊镠投鼠忌器,不敢太过于过分。
这也算是老招数了,大明国朝的传统。
朱翊镠哪里受过委屈?朱翊镠更不要什么面子,他连春秋史断都不用顾忌,他也没干什么太出格的事儿,他就是把翰林院所有的翰林给扔进了北镇抚司,还是觉得不解气,又送到了西山煤局干活去了。
专门找了宦官、缇骑看着,甚至自己亲自前去,这些翰林,每天干不够活儿,统统不能吃饭。
人在饿的时候,就只有饥饿这一个烦恼了。
这些个御史言官们,终于忍不住,要连章上奏解救这些翰林的时候,朱翊镠下了令,说:现在这些翰林们还是地面劳动,再有人逼逼赖赖,就把翰林们送地下作业去,这劳动惩罚,只有等皇帝陛下回京后,才会解除,且等着吧。
御史言官是大明皇帝的耳目之臣,过分针对,容易伤到骨鲠正气,也容易让言路堵塞,朱翊镠也不为难这些个御史言官,他为难翰林,你越救,我就越为难他们。
这些个读了一辈子书的老学究们,哪里受过这份罪?这一番折腾直接要了半条命,再胡说八道,真的把潞王惹毛了,整条命都没了。
朱翊镠就是不肯松口,不肯放翰林们回去,干不完就是不给吃饭,闹出了好大的动静来,士林骂又不敢骂,反抗也无法反抗,因为这些翰林真的到井下,真的会死,而潞王殿下,根本不在乎他们的死活。
事情就尬在这里,所以百官们只能请陛下回京,让潞王收了神通。
“哈哈哈,李幼滋上奏说,他就没见过这么混的主儿。”朱翊钧笑容满面。
恶贯满盈朱翊镠,确实混蛋了点儿,但作为对照组,力度正正好,懵逼不伤脑。
“陛下,这圣旨…”冯保询问圣意,这么多年了,冯保揣摩圣意的本事基本已经丧失了,陛下有话直说,所以冯保不用猜。
“还写个问号。”朱翊钧笑着说道:“非常普通。”
朱翊钧认为潞王做的还不够过分,多大点事儿,就吵到皇帝面前来,根本没什么必要。
大明皇帝南巡也是休假,但有些京堂处置不了,或者需要皇帝亲自过问的奏疏,还会送到大明皇帝的手里。
朱翊钧打开了绥远总督潘季驯的奏疏,这本奏疏由潘季驯和忠顺夫人一起上奏朝廷。
束水攻沙和蓄清刷黄,是潘季驯治理黄河的总纲常,一直沿用到新世纪,依旧是这个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