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尚的身份足够高贵,同时因为其兄长的死,也无人可以威胁他的地位。

    但袁尚依旧还只有十三岁。

    这个年龄,对于一个武士来说,对于一个丈夫来说,也许足够了。但对于一个抚民百万的统知者,他还是太年轻了。

    他还没有足够的经验去处理人心的复杂和事情的多变。

    也许袁尚听过不少关于帝王心术的教诲,但这些知识总是和他的经验隔了一层,所以他并不能理解手段背后的实质。

    就如同此刻,他看着高大的父亲在巨大的坟墓前,就很疑惑。

    父亲为何要将囚徒押到这里来?又为何要亲自动手沾血?

    为何抓都抓来了,却到现在还不杀那个囚徒,还坐着与之聊天,那情景彷佛是老友在叙旧。

    于是,他询问的看着自己的老师,问道:

    “荀师,我的父亲正在做什么?”

    他的老师荀谌,看着前方的情景,神色复杂道:

    “主公正在做一件非常难为的事情。阿尚,日后你也会明白的。”

    听了老师的话,袁尚的疑惑一点都没有得到解答,甚至更疑惑了。此刻他在想,自己的老师到底是知道还是不知道?

    要是知道为何不和他说清楚?要是不知道,又为何说得好像已经洞悉一切的样子。

    其实他也发现了,不仅是荀师如此,那叫郭嘉的也是这样,说得话很是深奥。他稍微能听懂的,也就是许师的话了。

    从这来看,自己这些老师中,应该就数许师学问最大了。

    ……

    此时,袁绍所站的位置前,是一处巨大的坟茔。

    坟茔宏敞阔大,北濒醴水,南临潕水,处两水之间,行似卧牛喝水。坟茔地势北高南低,慢陂缓下,半环沟壑,而中高如台,居高临观,又彷似马蹄金。

    这等山水之景,纵然是不懂望穴者也能看出这里是一等一的良穴。

    更不用说坟茔两侧,松柏槐枥,郁郁葱葱,气韵非凡,更显此处子孙后代绵延富贵。

    而不止此处,附近山岗上也是墓冢比比,碑石林立。显然这是一整个家族的长眠之所,而这个家族就是舞阳冠族韩氏。

    舞阳有很多了不起的家族,比如王氏家族,他的祖先是当年新莽时期有大影响的人物,王常。

    其人追随刘秀打了那场天下传唱的战事“昆阳之战”,之后又从更始朝庭反正,投靠刘秀,立下无数军功,尔后封侯立国。

    所以王常虽然不是云台留名的人物,但也是一等一的权势人物。而他的家族就扎根在舞阳。

    除了王常的家族,舞阳还有丁氏家族,最早的祖先是和帝时期的太尉丁鸿。

    这个家族是典型的从武家转型为经学之家的范例。丁鸿的父亲曾是光武的偏将,功封陵阳侯。

    但丁鸿却师从桓荣,治《欧阳尚书》,更是参与了国朝最大的经学盛会,白虎观会议,为一代经学大家。

    尔后,丁鸿一下,子孙绵连,公卿辈出,也是舞阳一等一的领袖。

    但这两个家族和韩氏比起来,却又逊色了几分。非是两家富贵权势不如韩氏,而是在底蕴上不及。

    因为韩氏是整个颍川那么多的家族中,唯一一个出自王族的贵族。

    而要知道,颍川士族即便是在国朝整个历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在国朝二百年不到的时间里,颍川豪族担任郡国、公卿者比比皆是。豫州的公卿甲,有四分之一都是出自颍川。

    韩氏之所以有如此地位,只因为他们是战国七雄韩国的王室后裔,其先祖为汉初分封的弓高侯韩颓当。

    之后韩家在前汉后累世公侯,只是在新莽时期而中断,等到国朝再起,韩氏凭借地望和阀阅再一次成为了颍川豪族。

    而且韩氏的家门很好,一直以来都是累世同居,兄弟共财,以经学传家。

    其家主韩融也是关东朝廷的元老,声名显赫。

    但现在,显赫的韩氏遇到了一件让整个家族都倍感羞辱的事情。

    韩融的侄子,韩攸,竟然与泰山军私下交通,不仅将原先要交付给袁氏前线大军的粮秣给克扣下来,更是窝藏泰山军的细作,尔后被人告发。

    而现在,袁绍就是押着韩攸来到这里,要当着地下韩氏祖先们的面,要正法韩攸。

    而现在韩攸正跪着的,就是他的祖父韩韶的大墓。

    韩韶和颍川其余三家的钟皓首、荀淑、陈寔等人并称“颍川四长”,都是以清高有德闻名于世,而这四家也因为相互姻亲、师生,向来同气连枝。

    所以袁绍押着韩攸到韩韶的墓地前,不仅是对韩氏的羞辱,更是对整个颍川三家的警告。

    那就是他袁绍对于叛徒,零容忍。

    但真将韩攸押过来了,袁绍反倒没那么多的气愤和恐惧了,他站在韩攸身侧,问道:

    “你为何要这么做?”

    袁绍认识韩攸,知道这人算是韩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犁汉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请叫我陈总长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请叫我陈总长并收藏犁汉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