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苏的嘴这么臭……为什么不被一撸到底啊!

    凭什么?就凭他有个好弟弟?

    阳光总在风雨后,徐市抗洪成功,苏轼身为知州,又快速出城带着大队伍救灾救难起来,场面镜头拍的特别阳光,特别亮,很有治愈感。

    (东坡治水)第一个高朝,就这样走向尾声,接下去是苏轼调离徐市,无数百姓自发相送,也是这时,林正瑛跑来,投奔苏轼当他家丁了。

    在跟着乌台诗案爆发,无数早就看苏轼不顺眼的人,主要是被他喷的难受的人,各种想方设法想要搞死他,甚至连宋代不杀士大夫的传统都要打破,就是想搞死老苏。

    关键时刻,好弟弟救命……

    电影进展到40来分钟,才是苏轼带着林正瑛等家丁们南下杭城,第二次去杭城为官,一路上带头的林正瑛都不止一次私下里叹息,“老爷这么好的文曲星下凡,怎么就长了张嘴呢?”

    这一路就开启了饥荒、瘟疫、大旱等剧情。

    得益于群演们的付出,得益于华夏基建不管修什么都特别快,也好看,还有有演技的绿叶配角团的奉献。

    苏轼在杭城救灾、平瘟疫、以工代赈等等手腕,快刀斩乱麻一样,平了混乱。

    苏轼来了,太平就有了!

    平过荒与难,苏怼怼再次上线,拉着杭城厢兵武官洪琻宝,带队治理西湖的大业。

    洪琻宝遭遇和程龙一样,没少被怼的怀疑人生,这次苏轼怼他不是吃空饷喝兵血,而是怼红胖子好色……写诗怼,编童谣怼,怼完了还要三毛跟他一起干实事。

    电影第二幕高朝之后,是苏轼一路用嘴闯祸,闯了大祸实在摆不平就隔空招呼好弟弟救命!

    直到海南儋州,这里被怼的是元标,元标其实黑点不多,北宋时代的海南就是被流放的最终地了,阿标在这里,就是怕老婆,然后被老苏各钟当面调侃讽刺,把他和陈季常并列在一起。

    电影最后是60多岁的苏轼在儋州,流传下来了东坡村、东坡井、东坡田、东坡路、东坡桥、东坡帽等等。

    那属于是把一片荒芜的儋州某些区块,南泥湾大建设一样,发展出了井井有条的事物。

    最后一段剧情,就是从无到有大建设了。

    画面落幕,化了老年妆的梁嘉辉都是一脸老人斑,站在一望无边的水田里仰天大笑。

    电影没有描述徽宗继位后,为苏轼平反,大赦他北上,从而死在路上的一幕,那个没必要,就最后一幕,一个开心的老农看着满地庄稼快成熟了的喜悦感,就足够了。

    一场观影结束,竹社老吴带着大洋马临时女友梅丽莎走出戏院,他自己琢磨了几分钟,才开口,“梅丽莎,你觉得这部电影怎么样?就说你最直观的感受?”

    梅丽莎也是一口地道的普通话,“很搞笑,很充实。”

    “虽然没有警匪大片的枪战、飙车,俊男美女等镜头,但是看苏轼怼人特别欢乐,怼到惹不起的人时,那家伙向弟弟求救又特别好玩。”

    “还有众多被他怼的人,一脸想暴打他杀了他的表情,却无可奈何的样子,太好玩了,这是喜剧啊。”

    “不过另一方面,不管初期抗洪,赢了,还是中期抗旱、救灾以及疏浚西湖,也都赢了,最后更开荒开创一片新天地,感觉又赢了!”

    “这种连续赢下去的感觉,特别有味道,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形容那种感觉……”

    如果梅丽莎看过未来的互联网大网文群体,就会知道,那是属于种田流的喜悦和快感。

    种田流也有很多人喜欢啊,看着很开心,本质上,这也是另一种形式的讲述,有付出就有收获,有努力就有回报,和(健听女孩)讲的励志鸡汤感是一样的。

    无非是(健听女孩)是剧本,是戏剧呈现。

    但这一部(东坡治水)基本是抄的史实,轻量化改变和艺术加工。

    竹社老吴扬天长叹,“你都能说出来这么多东西,证明(东坡治水)要大火啊,嘉辉可是又多了一部杰出的代表作。”

    ………………

    新的一天。

    赵东淮坐在亚视办公室,就见邱淑珍开心的走来,“老板,火了啊,(东坡治水)昨天内地,一天就破8000万票房了,这绝对是(通缉令2)之后,最强的大片了。”

    “昨天才是周五,今天周六和明天周日,岂不是有希望单日破亿了??”

    赵导哑然失笑,“正常,东坡治水电影大爆,无数观众影迷都是冲着程龙、元标和梁嘉辉的号召力去的,只要口碑不崩,持续下去,不是没希望成为内地第二部冲击十亿总票房的电影。”

    阿珍笑着放下一沓子报纸,“何止口碑不崩?这部电影口碑感可太好了。”

    赵东淮扫了几眼,全是九龙日报、天天日报、星岛日报等等夸赞这部电影的影评文章。

    “震惊,我从来没想到过,苏轼竟然是那样的东坡先生!”

    “梁嘉辉的喜剧感越来越震撼了,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港娱的人生模拟器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曾经拥有的方向感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曾经拥有的方向感并收藏港娱的人生模拟器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