沫去看过村民收割稻谷,那是真的辛苦。

    首先把水稻割好,然后一担一担地挑到村里的晒谷场,这个晒谷场经过年复一年的碾压,已经很结实,但是也改变不了它是泥土的事实,很多小石沙粒。

    这个时代没有水泥,但是应该有生石灰吧,看来要去找一下生石灰,给村民整一个晒谷场。(生石灰加水后会产生激烈的化学反应,这个主要是在处理水分重的路基中应用的,因为石灰吸水,这样能保持路基成型后干燥坚硬)

    有条件的用牛拉着石碾,下面铺着拼接起来的油布,经过一遍又一遍的碾压之后,谷粒就会脱离。但是又能有几个家庭是有条件的。

    没条件的只能靠人工脱谷粒,那真不是人干的活,用力把水稻拍打在地上,或者用扁担之类一把一把地不停地捶打,这真的是力气活。

    之后还要晾晒,把空壳的整理出来。

    要变成白米还得用石臼舂米,从稻谷变成大米要经历多少道工序,多少人工,生产力低下,苦的就是基层的人。

    李沫干脆给衙役们放了假,让他们回家秋收,马儿也可以牵回家干苦力。

    但是红薯作坊没得假放,算加班费,让他们安心上工。

    由于大家忙着秋收,基本没人来卖红薯了,杨丹妮清闲了不少,但她是个闲不住的,忙完作坊的活主动帮李沫处理杂事,其实李沫的杂事都是交给师爷,她就是个甩手掌柜。。

    叶华梅现在身体已经大好了,劳苦了大半辈子的人闲不住,觉得自己住在县衙的后院像什么话,想搬出去,奈何身无分文,又开不口向李沫借钱。

    张兰兰大一点,知道娘亲的难处,可她也不敢开口,只好非常勤快的帮忙喂马喂牛。

    张芬芬还小,她觉得衙门的后院很好玩,人多热闹,还不用像在家里一样经常被打饿肚子。

    周氏同为女人,觉察到了叶华梅的心思,把这件事跟李沫提了一下。

    李沫亲自找了叶华梅:“叶大姐,你就放心的住在这里吧,你看这里这么多马和牛,都是要打理的,大家都没有空,以后这里就交给你和兰兰芬芬了,也是要给你发工钱的。”

    叶华梅感激涕零,带着两个孩子非要给李沫下跪:“谢谢大人,您的大恩大德我们无以为报。”

    _

    因为只有两头牛,红薯作坊要出货,所以谁都不借了,其实也不知道借给谁好,只能是谁急用谁来借。

    李沫把从劫匪那里搜刮来的宝贝拿去变卖了,不多,也就三万两银子。

    师爷:“大人,这些银子用在哪?”

    李沫沉默了许久说:“这么久了,也没有人来松江县投资,看来招商引资这条路行不通,不如我们自己盖厂房,自己投资。”

    师爷已经习惯了李沫时不时的新名词:“大人打算做什么营生?”

    李沫想了一下:“服装厂?化妆品厂?肉联加工厂?水泥厂?砖厂?陶瓷厂?你觉得哪个行得通?”

    师爷咋舌,说的是什么呀,一个都听不懂:“大人,我们可没人懂这些。”

    李沫:“没人懂,就去找懂的人,天下之大,总有人懂。”

    但是,计划总没有变化快。

    “大人,缴税的公文下来了。”一天师爷火急火燎地把刚收到的公文拿给李沫。

    李沫看完公文问师爷:“竟然要收七成的税收,往年收几成?”

    师爷皱了皱眉头:“往年也才五成,只有发生战事时才会收六到七成,今年也没有听说有战事。”

    李沫:“往年也要五成?全国都一样吗?”

    五成,这不是要老百姓的命吗,怪不得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难,在现代,国家为了鼓励大家多种地,还发补助作为奖励。

    李沫又看了一遍公文,非常疑惑:“公文为何只有省府的印章?如果是户部下发的公文,不应该有一份拓本吗?”

    师爷:“往年也没有,只是大家都知道收五成的税。”

章节目录

大晋女县令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空若然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空若然并收藏大晋女县令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