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移庲降都督府、增设二郡、征召南人入朝三件事虽然让众人吃了一惊,但接下来宣布的事更让众人震惊不已。

    在诸葛亮眼光的示意下,杨仪取出一卷书简展开道:“诸位,先前国家历经数场大败,屡丧师旅,兵力羸弱。丞相观南中各家部族悍勇善战,实为难得的劲卒,故决定移迁青羌部精锐万余户至蜀中安家,从中编练军士,增强我大汉的军力。”

    说到这里杨仪顿了顿,转身看向杨清道:“此事还须杨府君主持。”

    青羌部落大多在越巂郡,故而此事诸葛亮早已和杨清通过气了,他听了并不惊讶。

    况且此事还是他提出的,北迁的主力正是以古梨部这些早早投效朝廷的部族为主,因此这事着落到他这个越巂太守身上是正合适。

    “丞相放心,清义不容辞。”杨清对杨仪点了点头,又起身向诸葛亮拱手道。

    其他人听了也知这是善政,南中各部族都有一股剽悍之气,他们吃苦耐劳、不畏死亡,虽因缺少器械兵甲缘故战力羸弱,但一旦朝廷将他们武装起来,定然可以造就一支强军。

    且迁移青羌中的劲卒即可增强朝廷的兵力,又可削弱南中蛮夷的势力,丞相此策可谓一举两得啊。众人遂交口称赞,向诸葛亮表示支持此举。

    “只是青羌部并未怎么参与这次的叛乱,对朝廷还算忠心恭顺,若是要削弱这些桀骜不驯蛮夷的势力,迁移叟人这些起兵叛乱的部族不是更好?”赵云暗自想道,他并未和他人一般出言赞到,而是想到了此策的一些不足。

    赵云虽是武将出身,但对政事也常有深刻的见解。昔日先帝打败刘璋入主成都时,不少人主张将成都城中房舍及城外园地桑田分赐给诸将。

    但赵云却反驳道:“霍去病曾说过匈奴未灭,无用家为,如今国贼不只有匈奴一个,还不到可以安定下来的时候。须等到天下平定之后,再使众人返回桑梓,这样才是最适宜的决定。

    益州的百姓,刚刚遭遇战祸,现在应该将田宅房产归还给他们,先让他们安居乐业,然后才可以让他们服从兵役调配,这样才能得到益州的民心。”先帝听了也觉有理,遂采纳了赵云的建议。

    后来孙权袭取荆州,先帝大怒,决意东征孙吴,他又劝谏道:“国贼是曹操,不是孙权,灭了曹魏之后,东吴自然会臣服。虽然曹操已经去世,但其子曹丕篡盗帝位,天下之人无不为之气愤。

    如今应该利用此民愤,先图关中,占据黄河、渭水上游以讨伐逆贼,如此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不该放置曹魏,反而先打东吴,且与东吴的战事一旦开始,就不易停止了,故而伐吴并非上策。”

    但那时先帝执意东征,也就没有听从赵云的劝阻,其后夷陵大败,不知道先帝有没有后悔昔日应该听从他的谏言。

    这两件事中赵云所言虽非完全的正确,但其对朝政有着非凡的见解可从中窥见一二。 _o_m

    赵云心有疑虑,正欲开口道出,不想诸葛亮接下来的一番话却又打消了他的顾忌。

    诸葛亮轻咳一声,众人立刻安静下来,只见他微笑道:“既然诸位皆认为此策甚好,吾就放心了。当然迁移蛮夷劲卒不仅仅是在青羌部族中,后面朝廷也会从其他部族挑选勇猛善战之人加入朝廷大军的。”

    青羌大部分部落还是对朝廷比较恭顺的,他们又靠近蜀中,因此诸葛亮决定先从他们中挑选兵员形成表率,然后再慢慢从其他各部族中迁移勇猛善战之士。

    “丞相就是丞相,所思所虑皆是周全完备,看来是某过于担心了。”赵云见诸葛亮还有后手,随即将心放了下来。

    “子龙觉得此法如何?”诸葛亮忽地对赵云问道,原来适才他疑虑散去,嘴角不自觉地露出了笑容,让诸葛亮给看见了。

    赵云拱手回道:“迁移南中各部精锐加强我。(本章未完!)

    第一百九十五章 迁民

    汉军的兵力,云当然是赞同的。只是丞相,不知要将这些夷兵迁到何处安家?”

    诸葛亮道:“本来吾欲将其迁至蜀郡,可是明之却劝我将他们迁到汉中去,地点吾还未最终确定,正好子龙问起,诸位也说说是迁到蜀郡好还是迁到汉中合适?”

    “某倒是先想听听明之选择汉中的理由。”赵云好整以暇地看着对面的杨清笑道。众人也是好奇,俱将目光看向杨清。

    杨清一时有些无奈,昨日诸葛亮和他说到此事他也只是顺嘴提了提,至于要说他选择汉中有多坚定其实也没有。

    汉中在他想来当然最合适,不过迁到蜀郡他也不反对,这等跨郡迁移数万人的大举动自然是诸葛亮操心的事,他就负责将越巂郡内的青羌各部动员好就行。

    要说建议迁往汉中这话他与诸葛亮等数人说说也就罢了,这时诸葛亮当众说出可是给他出了难题。

    要知道数万人迁移途中的吃住等一应生活之事按照诸葛亮的计划是由沿途官府负责的,所以路程越短沿途承担花费的郡县就越少。

    而杨清建议迁往汉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季汉当兴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军师中郎将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军师中郎将并收藏季汉当兴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