贿。

    李善长多次为李彬说情,希望刘基放过此人,刘基不听,坚持将李彬下狱问罪,并且在祭坛下公开杀掉李彬。

    这件事。

    虽然体现出了刘基的刚直,但他“由是与善长忤”,从此得罪了李善长。

    不久后。

    刘基便迎来厄运,李善长为了报复刘基,迅速组织党羽弹劾刘基,说刘基在祭坛下杀人,是对天地大不敬。

    《明史·刘基传》云:

    帝归,愬基僇人坛壝下,不敬。诸怨基者亦交谮之。

    会以旱求言。

    ……

    帝纳其言,旬日仍不雨,帝怒。

    会基有妻丧,遂请告归。

    因为刘基得罪的人太多,群臣群起而攻之,一时间,刘基成了众矢之的。

    不巧的是,当时天下大旱,朱元璋命刘基求雨,结果没有成功,朱元璋大怒不已。

    刘基为了避风头,借着妻子去世,告老还乡了。

    刘基虽然高老,但他仍兼济天下。

    临行前。

    他劝朱元璋不要在凤阳修建中都,说那里不适合建都,朱元璋因此非常不快。

    都说刘基有张良之才,若他能像张良一样,从此隐退江湖,或许结局完全不同。

    但刘基并不想过早地结束自己的仕途生涯,当年底,朱元璋念及刘基之功,重新召刘基赴京。

    刘基没有推辞,果断来到南京。

    刘基到南京后,他和朝中官员的关系,始终未能和解。

    这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第一。

    刘基担任御史中丞,作为言官,本就是得罪人的差事,再加上刘基性格刚直,嫉恶如仇,因此得罪不少人。

    尤其是胡惟庸当权之后,因他麾下宵小众多,胡惟庸很快和刘基结下了梁子。

    第二。

    刘基本就是元朝旧臣,明朝初年,文臣武将对元朝旧臣都有打压之意。

    第三。

    上文也说过,刘基的骨子里有士大夫的思维,他和朱元璋麾下的淮西旧将思维本就不同,所以他始终无法融入“集体”。

    因此刘基成了孤臣。

    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李善长、徐达等6人被封为公爵,汤和等28人被封为侯爵。

    而刘基却仅仅被封为“诚意伯”。

    众人常把刘基、李善长、徐达比作“汉初三杰”的张良、萧何和韩信。

    如今。

    李善长和徐达都位列公爵,刘基却没能封公,他不仅和公爵无缘,甚至都未被封侯。

    关于刘基被封为伯爵的疑团,很多人都分析过,朱元璋封爵,其实不仅仅是从功劳的维度,还有其他考量。

    第一。

    朱元璋要看“从龙时间”,也就是说看“资历”。

    纵观六位公爵,不仅都立下大功,而且投奔朱元璋的时间都很早,而刘基是在朱元璋占领南京后才来的。

    第二。

    六位公爵,都是主动跟随朱元璋的,刘基却是先后两次才请来的。

    在封刘基的诏书,即《封刘基诚意伯诰》中,朱元璋写道:

    朕提师江左,兵至括苍尔,基挺身来谒,于金陵归.......

    注意。

    朱元璋说刘伯温是“挺身来谒,于金陵归”。

    意思是。

    刘基是主动来投奔他的。

    刘基其实是被朱元璋请了两次才来的。

    朱元璋为何把刘基的“被动”改成“主动”呢?

    这是因为朱元璋自负,他本质上对刘基当年“端架子”的行为十分不满。

    同时。

    朱元璋变“被动”为“主动”,也显得自己有面子。

    第三。

    朱元璋还要看功臣们的政治倾向。

    徐达、李善长、冯胜等人首先都是实打实的大功臣。

    其次。

    他们都是反元义士。

    而刘基不仅仅是在元朝三次为官,还曾帮元朝镇压方国珍的叛军,从这一点说,刘基仍然不能享受较高的爵位。

    所以说。

    尽管刘基为朱元璋立下大功,但从资历、是否主动加盟、政治倾向三方面来看,刘基在洪武大帝心目中,显得太不完美。

    遇上吹毛求疵的朱元璋,是刘基的一大悲剧。

    倘若刘基能像张良一样看透仕途,退隐山林,他定当成为佳话,但是,在刘基心目中,他仍然有对仕途的留恋,这是刘基的第二大悲剧。

    笔者没有贬低刘基的意思,刘基留恋仕途,这本是士大夫的追求,不可厚非。

    如果说。

    前两大悲剧尚且能保全刘基的话,那么,刘基面临的第三大悲剧,则彻底将他打入鬼门关。

    《明史·刘基传》记载:

    胡惟庸方以左丞掌省事,挟前憾,使吏讦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典藏华夏:我打造节目,对话古今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大肉大鱼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大肉大鱼并收藏典藏华夏:我打造节目,对话古今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