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末年,朱元璋作为郭子兴的女婿,继承了郭子兴的衣钵,而郭子兴作为北方红巾军的一支,隶属于北方红巾军领袖韩林儿(韩山童之子)。

    所以,从名义上来说,朱元璋是小明王韩林儿的臣子。

    因此朱元璋一直采用韩林儿的年号“龙凤”来纪年。

    韩林儿虽然势弱,也不在朱元璋身旁,但每到年初,朱元璋都会命人为韩林儿设立御座,群臣集体向一把空龙椅行礼。

    因刘基是年底加盟朱元璋的,因此正好赶上年初的“御座行礼”事件。

    于是,就发生了奇怪的一幕:众人都向龙椅行礼,只有一个人不跪,显得非常突兀,而这个人,就是刘基。

    刘基不仅不跪,反而讥讽道:“韩林儿这个竖子,不值得奉之为天下之主!”

    刘基这么做,并没有引起朱元璋的不快,反而深得朱元璋之心,因为朱元璋抛开韩林儿也只是时间问题。

    朱元璋因此开始重视刘基,但朱元璋真正在军事上相信刘基,还是在“龙湾之战”之时。

    公元1360年。

    陈友谅取代徐寿辉,自立为帝,他沿江而下,打算和张士诚东西夹击朱元璋,陈友谅势如破竹,一举攻破了南京上游的重镇太平。

    太平失守,朱元璋的义子朱文逊和猛将花云战死,一时间,南京城人心惶惶。

    《明史》云:

    势张甚,诸将或议降,或议奔据钟山,基张目不言。太祖召入内,基奋曰:“主降及奔者,可斩也。”

    太祖曰:“先生计安出?”基曰:“贼骄矣,待其深入,伏兵邀取之,易耳。”

    因为当时朱元璋和陈友谅力量悬殊太大。

    当时形势非常紧张,朱元璋召群臣问计,大家只给出了两种方案,第一,投降陈友谅。

    第二,放弃南京,逃往钟山。

    只有刘基一言不发。

    朱元璋知道刘基可能有“大招”,便召刘基入内室。

    刘基对朱元璋说:“那些要投降或逃跑的,都应该被处死!”

    朱元璋问:“先生有什么计策?”

    刘基回答说:“陈友谅孤军深入,我们只要利用地利优势,把他引入埋伏圈,轻易就能打败他!”

    朱元璋听取了刘基的建议,他派陈友谅的旧友康茂才写信诈降,把陈友谅的舰队引到河道狭窄的龙湾,结果一声炮响,常遇春、冯胜等猛将一拥而上,陈友谅立即被包了饺子。

    陈友谅大惊失色,但河道狭窄,大船无法掉头,他只得弃大船狼狈而逃,这一仗,朱元璋大获全胜。

    龙湾之战对朱元璋来说意义重大,是朱、陈两大势力对峙的转折点,从此,朱元璋有实力和陈友谅相抗,彻底在南京站稳了脚跟。

    这一仗,刘基虽然没有上阵杀敌,但他的运筹帷幄之功,尤为重要。

    可以说。

    若没有刘基之谋,朱元璋或许早就被陈友谅吞并了。

    《三国志》中,曹操曾说过:“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当时陈友谅有鲸吞四海之志,若他身边有刘基这样的奇才,凭他的实力,早就碾压朱元璋了。

    自古战争,都包含人才之争。

    刘基归南京,是朱元璋之幸。

    当然,龙湾之战只是刘基小试牛刀,接下来,刘基奇谋不断。

    陈友谅兵败后,朱元璋趁机收复了太平,接下来,要不要攻打安庆,朱元璋拿不定主意。

    ·······求鲜花········

    安庆是陈友谅花了大力气从元朝手中抢下来的重镇,为了防备朱元璋,陈友谅在安庆屯兵近十万。

    刘伯温则认为,安庆必须攻打。

    于是。

    朱元璋率兵攻打安庆,史载“自旦及暮不下”,朱元璋的大军从早到晚持续攻打,但安庆城坚池深,朱元璋愣是拿不下。

    这时。

    刘基才说出自己真正的意图,《明史·刘基传》云:

    基请迳趋江州,捣友谅巢穴,遂悉军西上。

    友谅出不意,帅妻子奔武昌,江州降。

    刘基的真正意图,不只是安庆,他建议朱元璋立即绕过安庆,一路向西攻打陈友谅的老巢江州(九江)。

    陈友谅没想到朱元璋会侵入其腹地,匆忙之下,只得从安庆撤军支援江州,但朱元璋动作更快。

    在江州之战中,陈友谅兵败,逃往武昌。

    这样一来,朱元璋不仅攻下了江州,回头还顺带拿下了空虚的安庆。

    刘基这一招,一举拿下陈友谅两座重镇,并且将势力直插到江西,仿佛在陈友谅的地盘上钉了一根楔子,让陈友谅如鲠在喉。

    “运筹帷幄之中,制胜于无形”。

    这句话本是司马迁评价“谋圣”张良的,其实,拿它来评价刘基,也未尝不可。

    ...........0

    四、驰骋乎千古,控御乎一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典藏华夏:我打造节目,对话古今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大肉大鱼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大肉大鱼并收藏典藏华夏:我打造节目,对话古今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