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国君臣这时候也是逼急了,放眼天下,才发现有人布了个超大的局。这下棋之人简直牛到不行,而这个人,之前还路过了宋国,在卫国冒了个泡。

    “吴起此人……天授之才啊。”

    子橐蜚感慨声,要是这个人愿意为宋国效力,宋国哪里会这么艰难?

    只可惜,吴国太宰子起,冒了个泡之后,就先后在大城市里露了面,最后消失的无影无踪。

    吴国现在的外交环境相当完美,不但跟老牌霸主晋国和解,还会进步结盟,互相称王。

    西方霸主秦国,为了获得最上等的丝绸,跟吴国“和亲”,秦国现在铁了心要做高附加值商品的转口贸易,这钱来得快不说,还稳,而且能够长期经营。

    老天爷只要不是降下神雷,把蚕宝宝全部劈死,总归丝绸是不愁产出的。

    而吴国现在的产量,相当的惊人。

    吴国丝绸运输到洛邑,秦国就可以开启商队,直接运往昆仑。

    这是笔非常惊人的财富,甚至可以这么说,只要秦国耐得住寂寞,早晚有天,累积起来的财富,足够让秦国打破封锁。

    甚至秦国从吴国进口兵器,有个三五年,就足够武装起大量部队,然后跟晋国再战上场。

    也不至于像现在样,每次东进,都先自己败给糟糕的财政和装备。

    打烂仗对于秦国来说,不是出路,这是没有出路的。

    此时的秦国有识之士,都非常有耐心,晋国要称王,那就称王好了。反正当年周怼王也没少怼他们秦国,秦国还有必要给周王尽忠吗?

    至于说晋国那些附庸们,在晋国称王之后纷纷归附,直接扩大了晋国的实力,和现在的实力对比,其实并没有什么变化。

    反正秦国现在也打不过晋国,只能路向西,利用相对丰富的人力物力资源,从昆仑带找补。

    卖个女儿,从东南霸主那里不但进口了大量兵器,还能经营独家的丝绸专卖生意,秦国方面,根本不想让东方诸侯知道底细。

    诸侯们只需要讨论秦国嫁了哪个公主前往吴国就行了,至于秦国自己,只想闷声发大财。

    慢慢发育,积攒实力,以待时机。

    “若晋国称王,天下之变,始于彼时啊。”

    宋国群臣议论纷纷,在嘈杂的环境,也顾不上礼仪,有人感慨了这么句,顿时引得众人时安静。

    吴楚两国称王,其实对原诸侯来说,没什么影响。

    因为在原诸侯们看来,这俩家伙就是“沐猴而冠”,国无礼,君主无知。这也导致很多江淮小国,称臣纳贡吴楚两国可以,甚至像蔡国这样的国家,有些时期还会迫于压力,不得不君主亲自前往郢都或者姑苏朝贡。

    可称臣纳贡归称臣纳贡,心还是不服的,会分出彼此,也始终区分着吴楚两个野蛮国家和原的不同。

    讲白了就是口服心不服,也导致了吴楚两国攻伐的时候,这些地区小国不断地做两面派,却没有鲜有国家成为两国的铁杆。

    这也是为何楚国吴国治理疆土,个选择山头林立到处封君,个选择大杂烩混合制强干弱枝。

    楚国别的不敢说,城邑当过郢都的,比比皆是。

    吴国更不用说了,离开姑苏都是乡下。管你什么太仓、延陵,不都是野外吗?

    所以说,这两个国家即便称王,内部的屁事儿也是茫茫多,根本难以全部消化干净。

    吴国吞下江北广大地区不是十年二十年,时间悠久不说,还重点经营了几个大型城邑、县邑出来,但结果也就那样。

    但是,吴国换成晋国,却是大不相同。

    这个老牌霸主的小弟们,对晋国是心服口服的,因为晋国根正苗红不说,祖上维持国际秩序,做了很多年的国际警察,最重要的点,这个国际警察当年相对很公允。不但历朝历代的周天子都说好,大大小小的国家,也鲜有说不满意的。

    最重要的点,晋国称霸时,拯救过很多小国,从蛮夷戎狄手。

    香火情摆在那里,这是硬到不能再硬的资历。

    从贵族到平民到奴隶,对晋国的印象都不错,他维持了秩序,创造了个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于是后来晋国进行吞并战争时,有些国家灭亡之后,甚至出现过百姓喜迎并入晋国的状况。

    而亡国之后的小国之君,晋国也没有斩草除根,而是收入晋国体制,让他们继续发光发热,有才能的做官,没才能的就近国都做个寓公地主,切都是相对不错。

    正是有了这样的历史渊源,所以当宋国君臣猜测晋国要称王时,个个脸色都是相当的难看。

    旦晋国称王,那些迫于宋国军事政治压力的小国,搞不好就直接宣布并入晋国。这种情况不会多,但肯定会有那么两个。

    那种乡镇级的小国家,只要愿意并入晋国,晋国君主称王之际,高兴欢迎还来不及呢,怎么可能拒绝?

    甚至不出意外,砸钱也要竖立两个典型,搞样板工程给天下人看。喏,跟着我大晋混,吃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战国万人敌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鲨鱼禅师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鲨鱼禅师并收藏战国万人敌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