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平安无事,他才松了一口气,之前看到那几个青州城的“四祸”,他可担心了,连忙下了马,让小厮看着,自己亲自去寻看,也因此,罗姑姑与张裕德并没有第一时间碰到面。

    还是等队伍恢复正常后,这才找到了。

    “娘的年纪大了,只能哄着点,有时,她忘性大,指不定刚说了,等转过身,又忘了。”张桂花说这话时,满心满眼的想快些见到自家亲娘老子。

    刘稻香抿了抿小嘴,甜甜一笑:“小舅舅,还是快些进城吧,等回了家,你跟我娘说个够都没人拦着你们。”

    张裕德一瞧,可不,他光顾着说话,后头的队伍又拉出老长,而且,要不是他披着一身锦衣,只怕后头的人早就开骂了。

    “对,对,对,咱们还是回去再说。”

    张裕德上了马,在前头带路,队伍行得再慢,还是轮到了刘稻香一家子。

    张裕德与那守门的守卫似乎很相熟,跟他们称兄道弟一番,又说这是自己姐姐一家,从土牛县而来。

    那些守卫闻言,连忙开了木栅栏,直接放行。

    待牛车进了城,远离了城门,张桂花才小声嘀咕:“这脸面比路引还管用。”

    刘秋香闻言若有所思,刘稻香却是嫣然一笑,不甚在意,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这都是个看脸的世界。

    而刘春香小爪紧握,果然如易姑姑所言,这是个谁的拳头大,谁话事的朝代。

    青州城内青石板铺地,处处尘埃不染,显得异常干净。

    牛车行驶在青石板铺的大街上,张桂花有些晕乎乎的, 这街上也太好走了吧,比起连山镇的泥大街,一到雨后,都是深一脚,浅一脚,时常有车轮子陷在泥里拉不出来的事,这青州城城里的路,实在是太好走了,平稳得她好像是在做梦。

    而刘家三姐妹,则是在车内说笑个不停。

    “哎,大姐,二姐,快看,那是不是秀才啊?秀才老爷不是很威武吗?怎么会在这里卖画?”

    刘春香年岁最小,从她记事起,她爹爹就是个牛气冲天的人物,人人都敬他一声秀才老爷,在她幼小的心里,自家爹是天底下最利害的。

    刘秋香伸手摸摸她的小脑瓜子,笑道:“许是他家境贫寒,咱爹爹是廪生,每月才有粮和银子拿,不过,这个廪生也是有年限规定的,超出一定的年限,却是不能再领取朝廷下拔的钱粮。”

    “原来是这样,那这个书生还算努力,知道要靠自己赚钱养活自己,而不是没出息的靠爹娘。”

    好吧,刘春香小妹子的三观已歪,谁叫她上头的两个姐姐一个比一个能干,所以,她认为,女子也是能赚钱养活自己的。

    而并非时下的姑娘们那样,一心一意只想寻户好人家嫁了。

    张裕德领着她们特意绕青州城的正大街从头走到尾,不说街边敲小锣唱小曲儿的,也不说耍猴儿的,剃头的,还有那扯着一幅白麻布,当中一个大大的“卦”字的算命先生。

    最让刘稻香惊奇的是,青州城正大街上,有一个二层雕花小楼,竟然是卖假发髻的。

    张桂花也是头回看到,不过,后来想了想又道:“这到是有可能,因为,往年总会有货郎来村里收女子的头发,头发越是乌黑发亮的,价钱也越好,原来,是拿来做假发髻。”

    张裕德对此略微了解,在车外听到她们娘几个说这事,笑道:“富贵人家的夫人最喜打扮,尤其是老人,哪个愿意承认自己韶华不在,又见不得自己的白发一日多过一日,因此,这假发髻也因此盛行,不光是在青州,咱大周朝无论哪个城池,都会有这样的铺子。”

    刘稻香闻言默了,原来在这里戴假发髻,是件再正常不过的事。

    “况且,这冬日的假髻里头还是毛皮的,就如同在头上戴了帽子,用宽抹额一遮,即好看又暖和。”

    张裕德算是解释了为什么假髻在大周朝如此流行。

    走完了正街,又从,在张裕德的介绍中,刘稻香她们懂了,这是青州城最大的大街名临河大街,只因有条大河从城西而过。

    都说东富西贵,张裕德是海商,自然是住在城东。

    若说临河大街上是绸缎铺与银楼居多,那沿着西二街往回走一至到东二街,这条街上基本上都是饭馆,各地的都有,有卖拉面的,也有从楼里传来呛辣味的,又或是路过的酒楼里传来江南小调的,各色尽有不同。

    张裕德的家在城东东二街里头的一个叫金桂巷的地方。

    从那巷子里出来便是东二街,穿过东二街就上了临河大街,位置很不错。

章节目录

农门坏丫头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浅醉微梦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浅醉微梦并收藏农门坏丫头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