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

    那只从侧面杀上来的生力军,呐喊着,排成整齐的队列,象一片汹涌的海浪,向前滚滚杀到。

    正是激烈战斗的卧牛山战场,顿时掀起一阵波涛。

    两方正杀得难分难解,其中一方忽然有生力军增援,这种效果是能够扭转战局的。它带来的,不光是兵力与力量的对比变化,更重要的是参战士兵心理上的变化。

    淮西兵,本来就被罗家军冲得焦头烂额,苦不堪言,仗着兵多将广,才能互有攻守,形成“顶牛”态势,现在,侧面这一增援,立刻瓦解了士兵的斗志。

    “罗家军增援啦,罗家军增援啦——”

    惊慌失措的乱喊叫声中,一片片的淮西兵,拖枪拽棒,开始溃散。

    原来的阵形混乱了。

    一处乱,处处乱,士兵们乱跑乱逃,卧牛山下方圆十余里的战场,都被震动了……

    ……

    这只增援上来的队伍,是柳公绰率领的。

    柳公绰手下,只有五千兵马,按照事先的战斗部署,他和郭乐等人商定,先由罗家军出战,在战斗胶着的时候,他再从旁边给予突然一击。

    这个策略很好,但得有一个前提,那就是罗家军必须把敌人死死缠住,双方斗个精疲力竭,才最管用。

    也就是说,你得以寡敌众,还不能让敌人打垮了。

    这个要求……有点意思。

    但是,郭乐等罗家军官兵,却全都表示“不在话下”,每个人,都没有丝毫的担心和疑虑。寇喜还说:“放心吧,柳公,要说把董重质全收拾了,似乎有点吹牛,但是,若说把他们缠住,只求个不败,那还有什么说的?再说有难度,就不象话了,罗家军的名头,是白叫的么?”

    果然,等柳公绰带着五千兵马,从侧面突然杀出来的时候,看见的是这样一副场面:双方往来厮杀,难分难解,十几里地面上,人欢马叫,刀枪见血……

    ……

    若说柳公绰,真值得好好书上一笔。

    这人书法上的造诣,不用说了,千古有定论,颜筋柳骨影响了千年以来数代人的书写风格,这里所要说的,是他治军竟然也得好好夸赞夸赞。

    柳公绰治军严格,尤其是“纪律严明,赏罚分明”这两条,尤其到位,他说:“整军经武,就和写字一样,必须以规范为先,运劲其内,平直浑厚,才能劲在字外。军纪不整,号令不行,赏罚不明,士气不振。”

    他自己那匹大黑马,踢死了人,立刻处以“斩首”,便是一例。

    因此,他手下这五千兵马,阵容严整,士气高昂,号令一下,人人奋勇。当柳公绰举着自己的宝剑(别的兵器他也拿不动啊),带着兵马冲过去的时候,立刻搅得正在激烈战斗的战场,一片稀烂,淮西兵狼奔豕突,即刻溃逃。

    一击成功。

    扭转战局。

    淮西兵立刻吃不住劲了,他们在和罗军军鏖战的时候,已经是筋疲力尽,吃尽了苦头,靠着人多势众,才勉强支撑,现在柳公绰的加入,登时象被打了当头一棒,蒙了。

    那就逃跑吧。

    于是,你也逃,我也逃,丢灰卸甲,望风披靡,整个战场上,整体溃退。

    ……

    正在和郭乐单挑的董重质,一下子就急了。

    自己的大军出现了溃逃,这可让他急得当时就出了一脑袋的白毛汗,自己输给郭乐,其实无所谓,输了就输了,顶多名声上不太好听,可是五万大军一溃,那可是致命的。

    第249章 打仗与书法-->>(第1/2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自己的大军出现了溃逃,这可让他急得当时就出了一脑袋的白毛汗,自己输给郭乐,其实无所谓,输了就输了,顶多名声上不太好听,可是五万大军一溃,那可是致命的。

    他赶紧拍马后撤。

    一边驰马飞奔,董重质一边下达命令:“后撤五里,弓弩队押阵,结成方队,乱逃者斩。”

    应该说,董重质作为经验丰富的大将,治军有一套,在这样慌乱溃退的局面下,命令都很难传达下去,但他自有一套控制军队的系统和手段,一帮亲兵,把命令传给中军“掌令官”,再一层层传递给军官和士兵,很快,便起到了作用。

    尤其是“掌令官”在董重质的严令下,毫不犹豫地斩了几个昏了头,没头没脑只顾逃命的士兵,逐渐控制住了局面。

    撤退,变得有组织了。

    一队队的弓弩手,逐渐在撤退的同时集结起来,朝着后面的罗家军,射出一束束羽箭。

    “嗖嗖嗖——”

    箭如飞蝗,射出去,很快阻止了罗家军的穷追猛打。

    一队队长枪手,长刀手,在各级指挥官的命令下,结成一个个方阵,虽然不太整齐,却也变得开始有秩序,有组织地步步后撤。

    五万大军,重新恢复秩序,有了秩序,就重新有了战斗力。

    ……

    罗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刺遍江湖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青藤木屋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青藤木屋并收藏刺遍江湖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