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任鸿胪寺卿专司与梁使接洽之事的蔡宸,因为件小事被少帝训斥了顿,便索性告病在宅休养;长信太后也没有出面挽回。

    这也被朝野视作关键性的信号,以为长信太后很快就会陷入众叛亲离的境地,亦有意交权,不再过问国政。

    而在明成太后的主持下,少帝开始直接绕过沈漾、杨恩等人,接见少壮派官员,甚至十月初还召寿王杨致堂进宫觐见。

    看形势越来越不受控制,十月初旬冯翊、韩建吉最初率领梁国馆的人员撤出金陵,渡江返回棠邑,观望形势的发展。

    渡过江后,韩建吉直接赶往洛阳述职,并当面向诸府司及韩谦禀告江淮形势;冯翊与瑞临在棠邑见过高绍、杨钦等人后,在棠邑停留了天,又赶往石梁县,去见在石梁县督战的赵无忌。

    石梁县位于洪泽浦南、樊良湖西,与楚州南部的东阳县隔樊川河而望。

    洪泽浦及樊良湖水域宽阔,楚军水师不占优势,杨元演率领楚州军最便捷的出兵通道,就是从东阳县境内跨过樊川河,进入石梁县。

    石梁县以西,与滁州府治永阳相交,乃是五尖山脉北段山区。

    目前大梁最大规模的煤铁生产基地,就位于五尖山北山之,差不多占到当前大梁境内近四成的煤铁产量。

    杨元演率楚州军越樊川河东进,赵无忌要确保西侧的煤铁生产基地无忧,不要万不得已之时,就不可能将兵马收缩到城池、军寨之固守,而放纵楚军大肆往西穿插渗透。

    梁楚两军第战,将发生于石梁城与樊川河之间三四十里纵深区域,这是双方在战前就都能预料到的事情。

    虽说大梁在淮南东线合计有两万余众兵马,但淮南行省的东部区域,除了滁州府五县外,还有南面隶属东湖府的棠邑、武寿、亭山三县,需要防守的地域广阔。特别是与金陵城隔江对岸的棠邑城,不仅要防御侍卫亲军的水师有可能会突然发动进攻,还要防备扬州楚军将沿长江北岸西进,必然需要部署定的兵力以备不患。

    加上永阳、浦阳、武寿、亭山等地都要留少量的驻兵,最终赵无忌将能用的精兵集起来,也仅有曹霸、李碛、卢泽三部万两千余步骑集在石梁县境内,迎击随时会越过樊川河进犯的楚州军。

    虽说曹霸、李碛、卢泽所部乃是大梁最为精锐的战力,但考虑到杨元演在楚州境内可以征调大量的军户余丁守卫城寨,而他亲自率楚州军倾巢出动,意味着将有三万装备精良、操练有素的精锐往石梁县境内杀来,兵力将是守军的两倍半还多。

    冯翊、瑞临还是担心石梁县的胜负难料。

    当然,除了就兵马规模处于绝对劣势之外,守军也并非没有其他的优势。

    冯翊、瑞临对具体的军事防御指挥也无权干涉太多,也就没有耐心参与具体的作战方案制定去,在萧瑟寒风登上石梁县城楼之上。

    石梁县除了西面、西北五尖山边缘及余脉区域山岭起伏外,境内大多数地域都是平原,站在城楼之上往东望去,更是马平川。

    虽说石梁县以东乃是马平川,几乎没有地形上的起伏,但不意味着楚军能够像狂风骤雨般,毫无阻拦的往西面扑杀过来。

    站在城楼之上,天气晴碧,似被寒风吹得发白,不借助铜望镜也能将三四十里方圆的地势尽收眼底。

    交错的溪河间,到处都茂密的树林、风吹过荒草起伏不起的草浪,不多见的几条土埂道往极目远处延伸,连接着梁楚边境线的几座防御军堡。

    石梁县东部地区,夹于洪泽浦与樊良湖之间,千百年来都是水密集之。

    残酷而年深日久的战事,摧残着这座建县有上千年历史的古城以及附属的土地。韩谦从淮东手里接管石梁县时,编籍民户甚至都不满万。这种状况,导致石梁县大片土地数十年前就荒废下来,大量的乔木、灌木撒欢似的生长起来。

    沟渠长年失修,特别是近年来禹河夺淮入海,洪泽浦沿岸洪水泛滥,使得石梁县以东,早已经变成密林与沼泽、溪河交错的区域。

    虽然这些年淮西人口比最低时翻了三倍还多,但淮西东湖、淮阳以及永阳三个核心工矿区主要利用低山丘陵区的丰富水力资源分布,使得淮西新迁入的农耕人口,也主要在这些工矿区的外围安置,而不是直接安置到平原区域。

    这种特殊的工矿农耕格局,使得淮西传统的农耕区,即便在人口大幅增涨之后,也未必得到充分的发展。

    以石梁县而言,人口从最低不足万,目前已经快速增涨到五万丁口,但五分之四的人口主要集栖息靠近五尖山北段山区的县西。

    县东区域,乃至棠邑县东部与扬州交界的区域,作为梁楚的缓冲区,甚至有意的直荒废下来。

    石梁与东阳看似仅隔着条樊川河,但杨元演率楚州军杀来,在沼泽、溪河及密林间行军的通道也仅有极为有限的几条。

    在这有限的几条通道上,大梁也修筑有坚固的军堡。

    诸部兵马也主要将集在这几处通道上迎击进犯的楚州军。

    当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楚臣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更俗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更俗并收藏楚臣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