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下西洋开始,王景弘已经基本清楚了自己这个殿下是个什么样的人。 



    在很多方面,他跟那位以赫赫战功登基的陛下很像。



    虽然他的性格看似很好,从不轻易动怒,凡事喜欢讲道理。但是在对待敌人的冷酷方面,那位陛下有过之而无不及。



    许多时候,这位殿下看起来根本不像一个年轻人。他思维缜密,行事老辣,精于借势,而且非常擅于布局。



    这次下西洋,所有的事情他都有了完整的计划,根本不需要任何人再来指指点点。



    不要说他还是一个年轻人,是一个成年人也不他,那位太子今年已经四十岁,但是在许多方面,都还不这位太孙。



    他虽然常年在外,不参与皇宫的事务,但是也很清楚,现在基本大部分的内侍,都已经下注在了这位殿下身。



    不要说皇宫那些人,连他跟郑和,现在不也是投靠了这位殿下嘛!



    在这位殿下抵达之前,他从先期抵达的内侍那里,知道了他的心意。



    对德里苏丹国动武,肯定符合大明的利益,但是绝不会符合这位殿下的利益。



    因为他的面还有一个太子,而他现在做的越多,以后与太子之间的矛盾会越大。



    更重要的是,这场仗即使打赢了,他也落不到好,只会让陛下和太子更难做。



    已经形成了统一的口径,王景弘不紧不慢地说道:“殿下,此去西洲四万里,你已答应了陛下,最短两年,最长三年要回京。如果现在兴起战事,德里距此三千多里,半年之内绝对结束不了,那么西洲……”



    朱瞻基笑了笑说道:“我大明如今士气正旺,火枪犀利,只需一万士兵能打败他们。”



    王景弘并没有否认,他很清楚这块大陆军队的战斗力。这里因为森严的等级划分,士兵根本不想给贵族们打仗,除了一些私兵,可以说毫无战斗力。



    他们的士兵大部分都是大刀长矛,战事稍有不利,四分五散。



    虽然现在他们也有一些火药,能制作一些简易的手掷弹,也形成不了威胁。



    除了一些象兵有可能给大明造成威胁,但是在火器面前,什么士兵都不可能挡住大明的军队。



    王景弘坚信,只要给他一万火枪手,他在联络一些盟友,提供后勤帮助,他都敢立军令状,抓住对方的国主。



    听了朱瞻基的话,他点了点头笑道:“的确如此,但是殿下如果不留在此,打赢了对殿下又有何用?如果殿下留在这里,西洲去不了……”



    朱瞻基哈哈一笑,这个王景弘跟郑和一般,从来不会直接劝谏,但是通过分析将利弊呈现在朱瞻基的面前,让朱瞻基一目了然哪个选择更好。



    其实朱瞻基早已经打消了进攻德里的念头,他现在不过是试探一下自己的这些下属们,究竟有没有沆瀣一气。



    这种试探果然一下子试探出来了,不过他也没有惩治他们的念头。不管郑和也好,王景弘也罢,他们都是内侍。



    在如今的政治的环境下,太监集团,官集团,武将勋贵集团三足鼎立,只有太监集团是真正与皇家一体,没有方向之争。



    武将们为了功劳,或许会主动挑起战争,官们为了抢权,也会故意设置一下障碍,显示自己的重要性。



    但是太监们除了喜欢贪几个钱,绝对不会跟皇室反着来。



    大明的前期的政治体制与清朝有显著的不同,区别在于整个国家的经济是完全控制在內监的手里。



    虽然朝廷有户部,但是户部除了农税,商税几乎等于没有。如今的海关也好,大型工场也罢,几乎都是內监控制,以至于朝廷需要问皇家内库要银子,才能填补窟窿。



    官们为什么要反对下西洋,还不是因为下西洋赚的大量金银,并不是缴纳给国库,而是收于内库。



    国家的金银流通全部都是內监控制,官窑,织行,包括茶叶,除了內监只有一些私人行会控制,户部当然想要抢了这份收益。



    以朱瞻基想来,几十年后的土木堡之变,主要是官们的圈套。



    通过一场顺水推舟的战争,一下子把宦官集团,勋贵集团一打尽,同时限制了皇权,这可是一石三鸟。



    自土木堡之后,皇权被限制在了皇宫,勋贵集团一蹶不振,宦官们在这样的局势下,也根本谜语了跟官较量的资格。



    自此以后,官们掌握了整个国家的大权,这种没有限制的权力,导致了没有监管的腐败,最后一直把大明朝玩完。



    朱瞻基不怕现在的宦官集团联合起来,因为十二监,四局,八司,这內监的二十四个衙门,间的利益之争也是非常严重。



    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我的大明新帝国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摇摇-欲坠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摇摇-欲坠并收藏我的大明新帝国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