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能生产出我大明急需的水泥。”



    朱高炽说道:“烧制水泥需要数以十万计的民夫,如此多之人荒弃农田,谨防口粮短缺。”



    这一点不用他说都知道。在以农为本的国家,若是因为烧制水泥误了农耕,民以食为天,没有吃的,国家不稳。



    朱瞻基本来心已经有了计划,但是现在还没有跟张辅商议好,所以这个计划也先不提了。



    他开口说道:“孙儿以为,如今先以各州府为点,每个州府先建设一批水泥窑,工人数量都需控制在五千以下。枢纽之地,或酌情适量扩大水泥窑数量,不能因工误农。”



    朱棣点了点头说道:“待孔诚计算好每个水泥窑所需窑工数量,计算好每种配方的最佳配,届时明旨通报全境。基儿你让工部做好规划,确保所产水泥能供应所用,又不能因此误了农耕。”



    “遵旨。”



    见朱瞻基这么爽快地答应了下来,朱棣也有些不好意思了。“如今你筹建海军,组建格物院,又要筹划海贸,眼下又要大婚,真是劳累你了。”



    朱瞻基笑道:“孙儿年轻,不怕累。现在做事越多,孙儿才能对各种事都知之甚多,以后也才不会被佞臣欺瞒。”



    这句话似乎又触及到了朱棣痛处,他看了一眼正盯着地图看的朱高炽,叹了一口气,终究没有在朱瞻基的面前,再给他难堪。



    他挥了挥手说道:“时辰不早了,你们回宫吧。王彦那边我让他直接给你调两百个有外派经验的内侍过去,事情要做,也不能累着自个。”



    朱瞻基虽然很想问问他今天如此重赏孔诚的用意,但是想了想还是没有问出口。



    朱棣跟前世的他很像,都是那种只愿意一个人统管全局的人,其他人该知道的自然会让你知道,不该你知道的绝不会让你知道。



    这种信息的不对称,是大权在握的满足感里面最重要的一环。



    所以,还是不要破坏他的心情了,反正即使他不说,自己也能猜到一点。



    回到宫,朱瞻基吩咐李亮。“你去让杨章德查一下孔诚的身份。”



    而朱棣随后也接到了宗正府的报告,得知张辅企求两妃归省,朱棣忍不住笑了起来。“原来这个小子也有沉不住气的时候,宣他明日武英殿觐见吧……”



    他想了想又说道:“着人通知一下太孙,让他午时来武英殿。”



    而第二天快到午的时候,张辅在内侍的带领下刚到武英门,遇到了等在门口的朱瞻基。



    “由我亲自引英国公进去吧,你们退下。”



    一众太监齐声应是,根本没有一个人反对。



    张辅看着朱瞻基那年轻的脸,心讶异朱瞻基的宫的权势,这五年来,自己对这个皇宫的了解还是少了啊。



    不过这个时候,他老老实实地拜见了朱瞻基,跟着朱瞻基谦让了一番,并排向着武英殿走去。



    时间有限,张辅也不再绕圈子,直接问道:“殿下前些时日的提议可否还有效?”



    “当然,在英国公你的名号改变之前,一直有效。”



    张辅心一动,口谢道:“多亏了殿下相助。”



    明代的封爵都是有地号的,如果张辅真的受命永镇交趾,那么他的封号肯定会改,这也是朱瞻基给他吃定心丸了。



    朱瞻基却摇了摇头说道:“我这不仅仅是帮你,也是为了整个大明。交趾地势复杂,民族混杂,若英国公能将此地稳定下来,也是大功于大明。”



    张辅虽然知道不该问,但是仍然忍不住问道:“殿下不怕枝强干弱?”



    “以大明一国对交趾一地,若还怕了,又怎能图谋天下?”



    “狡兔死,走狗烹……”



    朱瞻基笑道:“英国公不必试探于我,也无需忧虑。天下如此之大,若交趾稳定,这天下仍然还会有其他地区可图。也总有大明力量不能及的地区。例如那南洲,西洲,往返一次需半年以,那些地区,仅仅依靠朝廷,是管不过来的。”



    这等于明白地告诉张辅,哪怕交趾在他的治理下稳定了,朝廷想要把交趾纳入朝廷管理,也会给张家留一条后路,进行迁封。



    所以听到这个承诺,张辅也诚挚地说道:“辅愿为殿下执缰。”



    这句话也是明白无误地投靠了。此时已经跨入了武英殿的大门,朱瞻基只是笑了笑微微点了点头,率先走进了大殿。



    



    百度搜索更新最快的小说站!

章节目录

我的大明新帝国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摇摇-欲坠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摇摇-欲坠并收藏我的大明新帝国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