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明史流贼传》的记载:官兵正于流寇交战,官军的后军营地所堆放的火药被流寇陆续引燃,并发生爆炸,官兵一时间惊慌失措,又失去了火炮的优势。 此时流寇漫山遍野掩杀而来,官兵大败。



    在大王谷阵亡的陈于王之弟陈国计,现为太湖都司,眼见流寇来袭,官军退却。他手持大刀迎面而,接连砍翻十几名流寇,可谓所向披靡。



    然而流寇众多,在持续的激战陈国计受伤很重,部将们见势不妙想要退阵规避。可是陈国计说:“此吾死所也,复何之?”又大呼“力竭矣!”面向北方四次遥拜,拔刀自刎,殉国。



    参将唐世龙,不愿独自逃回脱险,率领所部反身冲阵与贼鏖战,为全军断后,被乱刃分尸而死。



    守备王宏猷,兵败被俘,流寇赞赏他的勇悍和善战,劝其降寇不听,大骂,被贼人用锯齿锯断了脚仍然骂声不绝而死。



    官兵大败,死伤无数,败兵向安庆退却,数十万流寇追杀而来。



    史可法领兵前往太湖助战,还没赶到战场,明军便败退了下来。史可法所带的乡勇一看这阵势,一哄而散,两千人随着败退的明军跑的不见了踪影。



    指挥使潘国柱见乡勇跑了,连忙对史可法道:“丞大人,此地不宜久留,我们速回安庆,严防城池要紧。”



    史可法也知道自己独力难支,现在保住安庆才是首要任务。



    “速速回军!”



    众池州兵如蒙大赦,向来路回奔。这些池州兵可是从来没有过战场的,没想到第一次战场是这么一种局面。



    官兵败退,眼看太湖不保,太湖知县郑同元弃城而逃。



    守城游击常将军率领七百军兵为城里的百姓断后逃生,百姓们得便趁隙前往县城南部的浮桥,渡过浮桥逃生。常游击与贼激战的于龙津浮桥,此桥长宽十几丈,用铁索连接两岸、桥面平铺木板。



    待军民退至桥对岸,常游击用佩刀砍断铁索,流寇无法渡河,只能与明军隔水对峙相骂。



    本来以为可以稍微松一口气了,但是正在此时,对岸忽然飞过一箭射了他的大腿,紧接着又一箭正脖子。常游击当时并没有死,勉强撤到了安全地带。



    后来,常游击走到芜湖,箭创迸发,殉国!这位忠于职守的常游击在史书没有留下姓名,但可以看出明军里有血性的军官也不少。



    官兵大败,流寇气势如虹,尾随官兵向安庆杀去,大有一举踏平安庆之势。



    “哈哈哈,再拿下安庆,这江北之地是我等的天下了。”张献忠豪气干云道。



    惠登相恭维道:“这都是因为大帅有个好儿子呀!”



    张献忠捋了捋自己的大胡子,看了看日渐英武的李定国,笑着道:“此战,定国可谓首功。”



    他眼角的余光,瞟了一眼旁边有些不服气的另一位义子孙可望,又说道:“可望此战率部第一个冲入敌阵,官兵因此大败,同样是大功一件。”



    张献忠能有如今的局面,还是有点水平的,否则也不会有这么多人拥戴。



    孙可望闻言一喜道:“老爹过奖,可望愿率本部人马首攻安庆,为义父拿下此城。”



    “呃!”张献忠向他使了使眼色道:“这个不急,安庆城墙高厚,我等先行围困,再寻破城之法。”



    这个义子的勇敢虽然他很是欣赏,但也不能盲目勇敢吧。这么多家义军首领在此,总不能让我们一家把活儿给干完了,让他们袖手旁观吧?



    孙可望也不是愣头青,一见义父的眼色,心里有点明白了。年轻人嘛,只是一时的热血,冷静下来也知道怎么回事儿了。



    正在这时,经过了一晚的狂奔,跑死了一匹马的罗汝才终于赶到。他是被人扶着过来的,因为跑的太急,两条腿都在打颤。



    张献忠等人见他头发散乱,满脸汗水,甚是狼狈,惊讶地问道:“罗帅,你这是怎么了?”



    罗汝才咧嘴哭道:“败了,我败了呀!”



    他之所以如此伤心,是因为那两百多个女人都丢在了舒城,这才是最令他心疼的。



    张献忠和惠登相等人脸色大变,急忙问道:“你败给了哪部分官军?”



    “我估摸着应该是混天星所说的天策军!”罗汝才接过别人端过来的水,一饮而尽,抹了抹嘴道:“这些官军穿的花花绿绿的,用的全是火器,火铳打起来铅子不停地突突,三百步外即能取人性命,我等根本无法阻挡,必是天策军无疑。”



    罗汝才现在肠子都悔青了,侦骑被灭,跑回来的人提到了敌人火铳的威力。他根本没当真,以为是胡扯,哪里有这么犀利的火铳?现在明白也晚了。



    听到天策军的名号,张献忠失声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大明钉子户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九祯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九祯并收藏大明钉子户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