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两川,便是为了防止有节度使威福自传,尾大不掉。现在合二为一,实在是违反了大小相制的原则,一旦所用非人,便是一场祸事。”

    “韩相所言极是,朕也有这样的考虑,但是正如韩相所言,剑南之地牵涉颇多,若是划分两川彼此制衡,东川之兵不能制西川之寇,西川之粮不能解东川之荒,总归不是一件好事。所以朕有个设想,别立使臣以分节度使之权。”李旭解释道。

    “其实我朝也有分权之法,在节度使下另立观察使、团练使,但是毕竟还是权出于上,终归都要沦为节度使职下的臣僚。”

    “剑南既合,则一切州县官吏,节度使不得随意发落,纵然不合要撤免,也需要奏明朝廷,由吏部请旨,由三省审阅。”李旭先拿下节度使对部下僚属的人事权。

    “剑南还要设提点刑狱使,由朝廷简拔干员担任,总掌剑南一道所有刑狱事,在各州县分列刑狱官,由朝廷遣人掌管决狱之事,死刑及流配等刑依旧由刑部及大理寺复核。”

    “剑南节度使下另立兵马使与度支使,兵马使执掌剑南一切兵力之训练充实,由节度使指挥,度支使总掌剑南一道府库,多少入库,多少入京,只受三省之令,节度使不得干预。”

    韩岗沉默不语。

    节度使经过这么一番整改,那还是节度使吗?

    “陛下,这样一来,不就是在剑南道另立了一个三省吗?不知道要增添多少官员。”韩瑞倒是十分认真。

    毕竟他也是堂堂凤翔节度使,虽然朝中传出风声要将关中地区的节度使大半裁撤,但是宰相公子、天子近臣哪能是那些丘八能比的,裁撤之后形成的新的更大的行政区划,怎么也会有韩二公子一杯羹。

    “官不怕多,能把事情办好就行。”李旭比划了一下,大虞的制度其实并不先进,带有浓厚的前代色彩。

    大虞的体制承接前朝隋朝,而隋朝体制本来就是自北周那个地方政权演进而来。而建隋的隋文帝杨坚,其材其人不过中人之姿,在建国之时基本没有改动那一套落后的地方政权本色。

    具体而言就是以三省官直接负责三百五十多个州。理论上几个宰执机关下面有三百多个地方单位。

    举个例子就是一个年级主任下面管着三百多个班主任,愁也愁死个人,而且这三百多个班的情况还有很多不同,有的班是重点班,有的是体育生众多需要经常组织训练的体育特色班,还有些属于老少边穷需要年级和其他班帮助的。

    这年级主任要管好这些班,累也要累死。

    继承了隋文帝的隋炀帝杨广虽然无论政治能力还是政治眼光都高出杨坚不少,但是继承的这么一个摊子他步子迈的太大,一不留神就扯了蛋。

    扯了蛋的前朝就这么完蛋了,继承前朝的太祖太宗两位总结前代教训,可他们出身贵族,一昧的往北周那个只是了控制关中的地方政权所用的体制上去靠,不走更具有革新色彩的大业之政,回到了抱残守缺的开皇之政上。

    甚至可以这么说,正是因为太祖太宗两代的缘故,为虞朝现在这些狗皮倒灶的事情留下了伏笔。

    在前朝和大虞之前,天下处在一个分裂的状态,各国控制的区域并不大,虽然可能下辖有一百个州,但是那套中央机关拼了命来运转,还是能够管得不错。

    现在三家合体,压力骤增三倍,原来那一套体制根本就不可能吃得消。

    之所以有关东之乱,本质上就是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军事压力增大,仅仅凭借原有一个州的力量根本无从抵抗,所以必须集合几个州的力量形成一个更大的行政区划。

    但是大虞太祖武功虽烈,但是见识未免不足。太宗皇帝虽然将天下划分为十道,但他的性格外宽内忌,并没有将这个体系固定下来。

    可以说在因应形势,确立政体上,这二位距离汉高祖和明太祖这两位人杰差得太远。

    北方的军事压力逼迫朝廷不得不作出应激性的改革,形成了总掌数州所有大权的节度使。但是改革失败,失去了控制的节度使反噬朝廷,最终进一步演进成为现在的格局。

    这个根由要说背锅,终究还是要太祖太宗去背,他们毕竟见识有限,虽然论其功业堪称俊杰,但是比起前后那些同侪中的顶尖人物,他们终究还是略逊一筹。

    现在大虞内忧外患虽然依旧存在,但是毕竟到了一个相对平稳的时期,李旭也可以按照自己的设想小火慢炖,缓缓调整朝廷的体制走向一个更加合理的方向。

    剑南道就是一个极好的试点工程。

    这里几乎就是整个大虞的缩影。

    剑南受到来自吐蕃和南诏两方面的军事压力,同时也有繁荣的工商业都市益州,肥沃的川中平原上富饶的乡村和大虞土地上千千万万的村庄没有什么两样。

    如果能够在剑南得到一种能够可以推广的稳定体制,那么就可以在其他地区稳步推广,建立起一套新的制度。最终为解决朝廷的藩镇问题提供一个成熟的思路。

    现在这一套朝廷藩镇相互依存的体系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武侠时代的皇帝修炼日记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书林文学只为原作者人瘦凋猪颜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人瘦凋猪颜并收藏武侠时代的皇帝修炼日记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