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人中任何一人的李夫人面前,盼望着她片刻甚至哪怕只有刹那的清醒——可是从未盼来过。
夏君黎见到李夫人,已经知道——五五那般害怕的哭泣并非悲观,而是——他已真切感受到了他曾经的祖母或永远无法再回到当下现实的切肤之惧。她应该还没有六十岁,但看上去比真正的年纪要老一些。她很消瘦——比一向清瘦的瞿安还更消瘦,双目之中写满了不安。她坐在床头一张椅子上,说不出有什么真切的病痛,但确确实实是遭了许多折磨的模样。她犹豫不定地看着夏君黎——她显然也不认得夏君黎了,唯一还不算最坏的是,还并没有对他露出十分抗拒的敌意。
“我认得你么?”她甚至主动向他开口,“我是不是在哪见过你?”
“李夫人,我是君黎。”夏君黎便向她道,“怪我有好一阵没来,您都不记得我了。”
“她这会儿稍微好点了。”韩姑娘在旁低声道,“适才——她情绪动荡得很,五五去扶她,还被她推倒了。只是可惜——凌大哥长得同瞿先生也只有三分像,五五越发是还没长开。你先同她聊几句。若真不成,下回只能麻烦刺刺,替凌大哥易个容,妆成瞿先生骗骗她。虽不是长久之计,但能让她好一时也好——现在是连一时半刻的好,都很难有了。”
夏君黎向她点了下头,那面李夫人喃喃道:“君黎啊……?”半晌,还是一摇头:“不记得了。”
夏君黎低低问韩姑娘,“我与她说些什么都可以么?”
“只消她不抗拒,都可以。”韩姑娘显然多少明白他的意思,“她对我们已然不怎么信任,难得,见了你还没太多敌意。你有什么要问她便这会儿问罢。”
夏君黎便向李夫人笑道:“那您记得‘瞿安’吗?”
“瞿安”。只是这两个字,却好似电光击中了行将枯萎的焦木,点亮了老妇人目中即将熄灭的两点光——她的双眼像少女般明亮起来,连语声也变得温柔:“你也认得瞿安吗?”
“我认得他。”夏君黎道,“但不是太熟。夫人能与我说说他的事么?”
“好啊,”李夫人欣然应允,不过随即却停顿了一下,好像有些赧然似的,“但我……我也有好久没见到他了。我知道得也不是很多……”
“那……只说您知道的就好。”
李夫人点着头,忽然目光瞥到韩姑娘,面色就是一沉:“你出去。”
韩姑娘也不以为怪,同夏君黎交换了个眼色便出去了。李夫人照样地也赶走了五五,这才将一张霜面转向了夏君黎,刻削的面容又换上了蔼然与温柔的模样。
“你可别告诉别人。”李夫人带了几分不好意思地道,“我和瞿安有个儿子,都快五岁了……”
夏君黎后来才意识到,李夫人不清醒的时候,有时以为自己还在十六岁,有时以为自己是在凌厉五岁那年,有时以为自己是还寄住在尼庵之中。若是最后那一种,她似乎是认得韩姑娘的,因为韩姑娘曾与她在那同一间庵中有过一段时间的共处,但若是前两种,她便谁也不认得了。
——毕竟,若自己都仍当如花之龄,又怎么肯相信凌厉这么一个三十几岁的男子是自己的儿子?至于这个儿子还有了妻子、孩子,更是无异于奇谈怪说。便只有瞿安——她十六岁时便已认得的瞿安,即便如今也已老了,在她眼中却终是那一个人未变。
李夫人十六岁的时候——或者该叫“李姑娘”——确实是个官家小姐,虽然同繁华两京相比,她出身之地只是个不甚起眼的小县,但在那十六年里却也衣食无忧,足称娇生惯养。只是,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战火燃向汴京城时,整个中原又有几家不惊慌。小县城里的末品官员在盛世自然丰衣足食,可在摇摇欲坠的江山缝隙里,既没有乡绅大户那般富甲一方,又没有农人猎手那般身强力壮,一夕落难,前途甚至还不及平民明白清朗。两京东西路稍有预见的人家早在靖康城破之前就已开始往南迁逃,李家自然也有此心,只是一来,身为朝廷命官,不是想走便能走,二来,宋金交战胜负未分,常年扎根于此的总都怀了侥幸,三来,一家人也深知——除了“做官”,自己并无所长,真要离了这碗饭,还不知如何出路。
李家幼时起就已常有亲朋或是媒人来打听姑娘定亲之事,李家在县中地位既高,便将目光放得越发高了些,想着要往上走,最好是往京里走,不肯将就,迟迟未肯说定。到了这一年,整个中原人心惶惶,都传言金人迟早已要打了来,李家待要寻一户靠得住的托付自家姑娘,却已寻不着了。汴梁城破的消息传来之后,县上竟然一日之内传了三次火情,一向清宁的地方抢砸、偷盗之事不计其数,至于下辖乡里更是乱成一片,本地待要逃难的与别处逃难过来的人混杂一道,喧喧沸沸没个止歇——仿佛永远也不可能止歇了。没出几天,就连李家这县官的府上竟然也给人摸进来了,甚至李姑娘也差点给人拉扯去,幸得县衙的壮役还有没走的,仍存了些信义,持棍将趁火打劫之人赶出了外头——但壮役此来府上也不过是请辞——说隔日也准备要回老家去了。
李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夏君黎见到李夫人,已经知道——五五那般害怕的哭泣并非悲观,而是——他已真切感受到了他曾经的祖母或永远无法再回到当下现实的切肤之惧。她应该还没有六十岁,但看上去比真正的年纪要老一些。她很消瘦——比一向清瘦的瞿安还更消瘦,双目之中写满了不安。她坐在床头一张椅子上,说不出有什么真切的病痛,但确确实实是遭了许多折磨的模样。她犹豫不定地看着夏君黎——她显然也不认得夏君黎了,唯一还不算最坏的是,还并没有对他露出十分抗拒的敌意。
“我认得你么?”她甚至主动向他开口,“我是不是在哪见过你?”
“李夫人,我是君黎。”夏君黎便向她道,“怪我有好一阵没来,您都不记得我了。”
“她这会儿稍微好点了。”韩姑娘在旁低声道,“适才——她情绪动荡得很,五五去扶她,还被她推倒了。只是可惜——凌大哥长得同瞿先生也只有三分像,五五越发是还没长开。你先同她聊几句。若真不成,下回只能麻烦刺刺,替凌大哥易个容,妆成瞿先生骗骗她。虽不是长久之计,但能让她好一时也好——现在是连一时半刻的好,都很难有了。”
夏君黎向她点了下头,那面李夫人喃喃道:“君黎啊……?”半晌,还是一摇头:“不记得了。”
夏君黎低低问韩姑娘,“我与她说些什么都可以么?”
“只消她不抗拒,都可以。”韩姑娘显然多少明白他的意思,“她对我们已然不怎么信任,难得,见了你还没太多敌意。你有什么要问她便这会儿问罢。”
夏君黎便向李夫人笑道:“那您记得‘瞿安’吗?”
“瞿安”。只是这两个字,却好似电光击中了行将枯萎的焦木,点亮了老妇人目中即将熄灭的两点光——她的双眼像少女般明亮起来,连语声也变得温柔:“你也认得瞿安吗?”
“我认得他。”夏君黎道,“但不是太熟。夫人能与我说说他的事么?”
“好啊,”李夫人欣然应允,不过随即却停顿了一下,好像有些赧然似的,“但我……我也有好久没见到他了。我知道得也不是很多……”
“那……只说您知道的就好。”
李夫人点着头,忽然目光瞥到韩姑娘,面色就是一沉:“你出去。”
韩姑娘也不以为怪,同夏君黎交换了个眼色便出去了。李夫人照样地也赶走了五五,这才将一张霜面转向了夏君黎,刻削的面容又换上了蔼然与温柔的模样。
“你可别告诉别人。”李夫人带了几分不好意思地道,“我和瞿安有个儿子,都快五岁了……”
夏君黎后来才意识到,李夫人不清醒的时候,有时以为自己还在十六岁,有时以为自己是在凌厉五岁那年,有时以为自己是还寄住在尼庵之中。若是最后那一种,她似乎是认得韩姑娘的,因为韩姑娘曾与她在那同一间庵中有过一段时间的共处,但若是前两种,她便谁也不认得了。
——毕竟,若自己都仍当如花之龄,又怎么肯相信凌厉这么一个三十几岁的男子是自己的儿子?至于这个儿子还有了妻子、孩子,更是无异于奇谈怪说。便只有瞿安——她十六岁时便已认得的瞿安,即便如今也已老了,在她眼中却终是那一个人未变。
李夫人十六岁的时候——或者该叫“李姑娘”——确实是个官家小姐,虽然同繁华两京相比,她出身之地只是个不甚起眼的小县,但在那十六年里却也衣食无忧,足称娇生惯养。只是,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战火燃向汴京城时,整个中原又有几家不惊慌。小县城里的末品官员在盛世自然丰衣足食,可在摇摇欲坠的江山缝隙里,既没有乡绅大户那般富甲一方,又没有农人猎手那般身强力壮,一夕落难,前途甚至还不及平民明白清朗。两京东西路稍有预见的人家早在靖康城破之前就已开始往南迁逃,李家自然也有此心,只是一来,身为朝廷命官,不是想走便能走,二来,宋金交战胜负未分,常年扎根于此的总都怀了侥幸,三来,一家人也深知——除了“做官”,自己并无所长,真要离了这碗饭,还不知如何出路。
李家幼时起就已常有亲朋或是媒人来打听姑娘定亲之事,李家在县中地位既高,便将目光放得越发高了些,想着要往上走,最好是往京里走,不肯将就,迟迟未肯说定。到了这一年,整个中原人心惶惶,都传言金人迟早已要打了来,李家待要寻一户靠得住的托付自家姑娘,却已寻不着了。汴梁城破的消息传来之后,县上竟然一日之内传了三次火情,一向清宁的地方抢砸、偷盗之事不计其数,至于下辖乡里更是乱成一片,本地待要逃难的与别处逃难过来的人混杂一道,喧喧沸沸没个止歇——仿佛永远也不可能止歇了。没出几天,就连李家这县官的府上竟然也给人摸进来了,甚至李姑娘也差点给人拉扯去,幸得县衙的壮役还有没走的,仍存了些信义,持棍将趁火打劫之人赶出了外头——但壮役此来府上也不过是请辞——说隔日也准备要回老家去了。
李姑